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墨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墨子认为:“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材料反映了墨子
A.发现社会普遍价值B.思想植根社会现实
C.强调人性善恶理论D.找到天下大乱根源
2022-01-11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
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B.统一成为各学派的共识
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D.各家思想相互吸收融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墨子主张“音乐无用”论,对“乐文化”颇有微词;而荀子则认为音乐“其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这反映出两者
A.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B.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同
C.具有不同的文化素养D.对道德重视的程度不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墨子最初乃孔门之徒,写有《亲士》《修身》《所染》诸篇。但墨子的《兼爱》《尚贤》直刺儒家的“亲亲”与贵族政治,《非乐》《节用》《节葬》直刺儒家的礼乐文化与厚葬靡费的传统,《天志》《明鬼》反对儒家的道德政治与敬鬼神而远之的观念。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解放B.士人提出自己的阶级诉求
C.儒家和墨家彼此相互交融D.贵族政治已开始走向衰落
2021-06-08更新 | 1168次组卷 | 15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模拟(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先秦时期,有思想家提出:“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这些主张
A.强调了君主集权的重要意义B.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C.蕴含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D.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
2021-05-14更新 | 732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子学说兴起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的失范,即礼乐文化丧失了它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它已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则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儒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吸收。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找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他们一方面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弃绝一切人为的造作,另一方面又倡导“道法自然”“无为”……墨家以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观念提出理论并躬行实践。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历史就是集权的历史。“假设没有这样的中央集权,我们大多数的祖先都已不能生存,遑论(谈不上)及我们后代”。因为地理与统治的封闭性,中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是世界的“例外”。这种封闭性不仅令中国文化自成一统,也使历史在中国形成独特的样式。这种“中国特色”的历史不仅以宫廷权谋为主流,而且缺乏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背景,似乎中国完全独立于世界而存在,从大历史的视界来看,这种历史算不得真正的历史,而只是“中国志”而已,因为它完全是停留在中国视野内的一种“地方志”写作。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解决危机方法的特点,并指出其体现的共同点。
(2)提炼材料二所陈述的核心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墨子·尚贤》中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这反映了墨子
A.主张为政之本在于尚贤B.反对宗法世卿世禄制度
C.代表下层手工业者利益D.强调构建政治和谐社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韩非指出:“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淮南子》指出:“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仿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他们认为
A.墨子认为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B.墨子的学说对儒家思想造成冲击
C.墨子的思想完全背离了儒家思想D.墨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
2021-01-24更新 | 1056次组卷 | 14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实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先秦某思想家提出"仁则兼矣",认为仁爱必然地包含着兼而不别的精神。该主张
A.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B.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
C.旨在以仁政扩充人的善性D.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