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西汉窦太后因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及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宰相”,汉武帝方能“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来一步步完成“独尊儒术”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     
A.官员升迁依赖统治者喜好B.文化专制趋势较为明显
C.黄老治国已成为社会共识D.治国理念影响文化发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学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希望统治者实行仁德之治,善待、关爱民众。同时,他主张富民、惠民,提倡“仁者爱人”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理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中又一个核心理念。孔子提出“身”“家”“国”相统一的和谐关系,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的顺序,达到“天下平”的目的。孟子主张“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了和谐理念中的善治和秩序良好。荀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政治和谐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他把“和齐百姓”、人民安居乐业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李森《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

材料二   刘邦统一天下后,国家残破、经济凋零,内有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控制着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外有北方强敌匈奴伺机骚扰。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国,又不能用儒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国家必须从多方面转轨变型,而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任务服务。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于是他必然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

——摘编自樊海永《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的核心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元朔元年,汉武帝下诏兴廉举孝;元朔五年,下诏劝学兴礼,“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吏通一艺以上者,请皆选自择以补右职”。这些举措(     
A.促进了儒学体系的革新B.提升了儒学的政治地位
C.旨在罢黜其他学派思想D.推动了儒法思想的融合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将西周礼乐教化的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将西周以来礼乐演变的主流由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在礼乐的长期潜移默化下,将社会所赋予的这种人之应然言行内化为道德伦理的自觉意识乃至伦理习性的自然养成;最终达成浑然一体的人之本然的道德伦理情感的

——摘编自闫春新《<论语>礼乐思想新探》

材料二   儒法两家思想都有不足,只有儒法融合发展,才能克服彼此缺陷。如果没有法家,儒家不能完成结构化和组织化,无法实现对基层社会的动员,无法在大争之世自我强化。但如果没有儒家,法家将变成僵化的制度,其威权体系只是完全标准化、垂直化、同质化的执行体系,而儒家则有灵活、包容性的调节空间。经过秦朝速亡的教训,汉初实行黄老思想,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法融合改造,提出德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策略,礼法文明开始取代礼乐文明占主导地位。

——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方的文化隔阂源于哪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所倡导的礼乐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法文明取代礼乐文明的原因及礼法文明形成的积极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认为,汉武帝实行的“独尊儒术”,重视的是稳定统治,强调的是“周礼”,是复古。它把全民族的精神生产力引向了对先辈遗留下来的“经书”的学习,引向了“整理国故”,这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严重阻碍作用。该学者意在说明“独尊儒术”(       
A.维护了政治统一局面B.不适应当时统治的需要
C.带有一定的保守色彩D.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6 . 汉武帝时,已有部分文人在对灾异事件的记录中蕴含对朝政的讽谏;汉宣帝时,儒生对自然灾害的解读为皇帝诛杀权臣提供了借口。由此可知,汉武帝以来
A.批评时政成为儒生的追求B.天人观念影响政治生活
C.儒学成为限制君权的工具D.封建迷信思想走向僵化
7 . 东汉班固苦心经营西域30年,但他功成后却只求归葬故土,不带走一兵一卒;东汉末年,参与平定黄巾军的名将皇甫嵩完全可以拥兵自重,却仍“夙夜在公,心不忘忠”,回到长安,放下兵权。这些史实体现了
A.君主权势的威慑B.地方豪强的制衡C.中央集权的制约D.儒家思想的影响
8 . 董仲舒认为华夷的本质差别是文化的高低,二者交融的基本途径是文化融合而不是军事征服,即使暂时无法实现文化融合,也倾向于采取和平的手段。董仲舒提出这一主张意在
A.缓和西汉的边境危机B.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
C.改变汉武帝治国方式D.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汉代,凡郡国设立的学校称学,县邑道设立的称校,每一学或一校各置经师一人。凡乡立的学校称庠,凡聚立的称序,每一庠或一序,各置孝经师一人。这些学校的设立
A.推动了太学的建立B.促进了儒学的传播
C.巩固了九品中正制D.完善了私学教育体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两汉时期,对人祖的崇拜和纪念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厚葬之风终汉一代都极为炽热,“生不极养,死乃重丧”成为风俗的流弊,如“京师贵戚…或至金缕玉匣,多埋珍宝”。这一现象反映出汉代
A.儒家思想影响增强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僭越礼制现象严重D.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