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的部分历史现象

社会人群 政治现象 经济现象 文化现象 
皇帝、诸侯、贵族、官吏、农民、流民、工匠、地主、士人、商人、士兵、豪强、市民、宦官、外戚、将领、僧侣、民族 统一、分裂、集权、专制、盛世、乱世、争霸、叛乱、戍边、安内、变法、起义、改朝、暴政、篡权 集体农耕、土地私有、小农经济、田庄经济、土地兼并、限田均田、对外贸易、手工生产、雇佣劳动、区域贸易、城市经济、徭役赋税、海禁闭关、人口迁移、重农抑商 百家争鸣、思想统一、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天人感应、理学、心学、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三教合流、唐诗宋词 

——据《中国大通史》概括整理


请在任意三类历史现象中选取相互关联的现象,据此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关联史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经常会讲儒释道三教。隋唐时期基本上形成儒释道三教格局,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唐玄宗亲自选注了三本书:《孝经》《道德经》《金刚经》。这些形成了中国社会以三教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和核心的结构格局。………儒家文化深深地扎根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特别是跟政治制度的构建息息相关。戊戌变法失败,辛亥革命也没有能够真正地成功,这都需要我们去反思什么是阻挡政治制度革新、革命的根源。新文化运动就追溯到了这个根源,把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文化,因为儒家文化是构建制度文明的一个基础,其根本理念是血缘宗法。要彻底否定这种血缘的联系,就要彻底地破除儒家文化,因为儒家文化是构建社会制度的理论依据。其最著名的论断就是礼教是“吃人”的。

——摘编自楼宇烈《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复兴》


根据材料,围绕“儒家文化与政治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或近代史的相关史事加以论证。(要求:论题简洁正确、要点清晰、论证合理。)
2020-05-14更新 | 2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甘肃省陇南市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以孔子为象征,以儒家为主体,居中制衡,佛道辅翼,安身立命,治国理民的独特结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理应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象征。儒学在我国历史上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轴心。但近代以来经过一系列激进的社会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批判,儒学被迫逐步从孕育滋生它的社会母体中游离出来,成为余英时所说的“游魂”。但并不必太悲观绝望,他认为儒学仍然潜藏在民间,沉睡在老百姓的血液当中:“儒学已变成游魂,但这个游魂,由于有2 000多年的凭借,取精用宏,一时是不会散尽的。”

——摘编自韩星《卜帝回归乎?——儒家上帝观的历史演变及对儒教复兴的启示》


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儒家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04-23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超级全能生”2020届高三全国I卷第一次在线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先秦时期,《讲经》中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的,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如表是不同时期思想家或政治家对此认识的摘要。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20-04-18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六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检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不仅仅是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它本身就包含有人的文化的、精神的、价值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国家的每一项决策,除了需要考虑经济利益.进行技术论证外,还要考虑人文的因素,如文化、审美、环境、资源等等诸多因素,特别是现代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这些问题的考虑和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就能够大显身手。西方后现代主义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比如“天人合一”思想所体现的“人的终极关怀”等等。

——摘编自王岡华《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对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大”指重视、尊重,“一统”是指一体、统一、治理,大一统的舍义就是重视和尊重一体、一统的治理制度体系

时期内容出处
战国时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
秦汉及以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史记·秦始皇本纪》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汉书·王吉传》
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四个特点: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因俗而治”白寿彝:《中国通史》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01-10更新 | 363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的自我保持是文化生存的必要条件。这种自我保持不可能在封闭的、非生命的方式中完成,而只有通过与范围不断扩大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环境进行新陈代谢,达到必要的文化补偿点,才能得以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是文化是在生命运动中不断通过自调节和被调节,完善发展自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文化流行的勃勃生机,开创文化的新生面。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信息,概括指出其关于文化发展方面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只需明确写出一种看法,阐释时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

“大”意指重视、尊重,“一统”是指一体、统一、治理。大一统的含义就是重视和尊重一体、一统的治理制度体系。

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有着深厚的基础。先秦是大一统思想的酝酿时期,大一统的制度、血缘、文化认同观念已经产生。战国时期,结束纷乱,走向统一,已经成为历史潮流。

秦汉王朝建立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史记秦始皇本纪》),大一统从思想观念转变为现实。西汉中期的思想家董仲舒适应时代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将大一统上升到天地常理、历史规律的高度。从此,追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汉书王吉传》成为历代统治者共同的理想与目标。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

一是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重要目标。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这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鲜明特点。

二是“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

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域,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管理。

四是因俗而治。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礼记王制》),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根据材料,围绕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体系,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明所拟论题,阐述必须史论结合)
2019-07-1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高三高考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反映的中国古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文物细节及历史现象,对该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一阶段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儒家欲以德治统一全国
第二阶段秦二世而亡,汉反思法治,德治独尊地位奠定
第三阶段存天理,去人欲,理学把德治引入禁欲主义的歧途

——摘编自黎池《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表中任选一个阶段,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论证合理,条理清晰)
2019-05-15更新 | 325次组卷 | 4卷引用: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