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D.向社会下层扩展
2019-02-13更新 | 183次组卷 | 33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019-01-30更新 | 8406次组卷 | 145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2019-01-30更新 | 407次组卷 | 69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二上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4 . 西汉时,一大夫随武帝外出打猎,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
B.“以仁入法”
C.“心即理也”
D.“致良知”
2019-01-07更新 | 253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连云港华杰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加强对法家思想地位的巩固
B.儒家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
C.专制的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D.儒家思想与专制集权不可调和
2018-12-21更新 | 238次组卷 | 2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6 . 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迄于汉武,不乃百年,乃表章六艺,高慕尧舜,处处以希古法先为务。……盖汉武鄙薄始皇,远慕唐虞。究其所至,仍亦为始皇之所为而止耳”。意指秦皇与汉武在施政上
A.外儒内法
B.大相径庭
C.法古用今
D.殊途同归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是两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

这反映了两汉时期
A.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
B.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
C.儒学并未取得思想的统治地位
D.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8 . 孔子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方学校
2018-11-1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华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代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这一变革肯定了“以教为本”,否定了“以法为本”,强调文化教育是“为政之首”,有着不宜忽视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阳明继起,发为学贵自得之论,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清初大儒黄宗羲虽宗阳明,但主张多读书以穷理之变化,并以实践为归。顾炎武不谈心性,他的治学范围,以典章制度、社会经济为主,诸家以顾氏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汉武帝“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是接受了哪一儒学家的建议?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据材料一,概括“这一变革”带来的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分析阳明心学蕴含的思想价值。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大儒的共同思想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现实意义?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彻首先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其宗旨经过综合,则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他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他进一步继承儒家思想,提出“塞兼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材料四   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利用《左传》中提出的民为“神之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指出君主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的大害。


(1)依据材料一,析儒家思想对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
(3)董仲舒和黄宗羲都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从材料三、四来看,他们分别继承了哪些不同的内容?他们的发展又有何不同?
2018-10-18更新 | 221次组卷 | 15卷引用:江苏省泰州二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期初考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