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国传统礼仪强调避讳,而东晋时期王羲之的儿子却取名王献之。这是因为“之”字是五斗米道用于道徒名字的暗记,即使最重家讳的家族,“之”“道”等字都在不避之列。同时,道教也日益重视不同辈分弟子之间的礼仪差异。这说明当时
A.儒学已丧失主流思想地位B.儒学与道教相互影响
C.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D.书法家博采众家之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北宋疑孟者在怀疑中对孟子思想的深挖掘,使得孟子思想在当时受到了更大的关注。这不仅激发了学者研究孟学及其他儒学经典的意识,而且推动了儒家经典从“五经”系统向“四书”系统的转换。由此可见,北宋的疑孟思潮
A.有助于新儒学的发展B.使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使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推动了陆王心学兴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代,许多士人对佛道思想持较为开通的态度,如白居易就主张“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这表明当时(     
A.三教合一成为潮流B.理学思想开始形成
C.儒学正统受到挑战D.思想活跃体现多元
4 . 在唐代,皇帝的生辰放假三天,佛诞和老子的诞辰各放假一天;宋代不认为佛诞和老子诞辰是法定假日。这反映了宋代
A.儒学复兴运动效果显著
B.皇权比唐代有所增强
C.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D.政府法定节假日变少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理由应是
A.宋代文艺更多在士大夫阶层繁荣,而非在资产阶级中复兴
B.宋代自然经济仍占主体,而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两者的内容和所处背景很大不同,不是并行等值的发展
D.宋代不是中国古代与近代的衔接期,并不标志着重大的思想变革
6 . 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扶风县法门寺开塔,唐宪宗要迎释迦牟尼舍利入宫供养三日。韩愈听到这一消息 ,写下《谏迎佛骨》,列举历朝皇帝因信佛“运祚不长”结果被贬为潮州刺史。这次冲突反映的实质是(       
A.传统儒学受到佛教冲击B.理学大师竭力复兴儒学
C.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受阻D.唐初尊佛促进佛教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这表明当时
A.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首要任务
B.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
C.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
D.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2019-09-19更新 | 328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第一单元第5讲考点1魏晋至隋唐的思想、科技
8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明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
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主流
C.道家的出世思想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D.少数民族南迁后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文学作品往往也能反映当时的某些历史现象。唐诗《题宇文褧山寺读书院》中说:“草阁连僧院,山厨共石泉。”《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亦云:“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这表明当时
A.儒生出世倾向明显
B.民间书院发展迅速
C.儒释道三家同质化
D.存在思想融合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认为,隋文帝开创了统一局面,又成功巩固了统一局面。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学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他认为治乱世必须用法,同时吸取了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的百姓反感,倡导乐善好施。这体现了隋文帝
A.以儒学作为维护统一的意识形态
B.厉行节俭,减轻百姓负担
C.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D.注重发挥混合意识形态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