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2023·重庆·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1 . 明代以前的英雄豪杰观带有显著的“圣人”性质,甚至可以“不近人情”。明代却趋于理性化,不止认同英雄有情,“儿女情,英雄气,并行不悖”,且推项羽为英雄第一、以曹操和勾践为英雄。这一变化(     
A.与心学思潮息息相关B.说明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C.和孔孟学说理念不符D.反映圣人崇拜有所弱化
2023-12-02更新 | 1722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3年高考重庆历史真题
2 . 某位思想家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该思想家的上述主张是(     
A.强调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B.带有强烈的保守主义倾向
C.蕴含着格物致知的实践论D.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
3 . 朱熹对柳宗元等人关于郡县与分封的观点进行了评述:“柳子厚《封建论》则全以封建为非,胡明仲辈破其说,则专以封建为是。要之,天下制度,无全利而无害底道理。”他认为“专以封建”恐“意外另生弊病”,而“专以郡县”也“不可恃以为固也”。朱熹的这一观点
A.是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B.折射出官僚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
C.认为秦灭亡具有历史必然性D.印证革新地方行政体制的重要性
2023-04-03更新 | 824次组卷 | 9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4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灿烂辉煌,名家辈出。下列思想主张的出现,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
②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③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④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
A.②③①④B.④①②③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
2023-01-14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主城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在传播儒学的过程中,认为“不以老幼贵贱贤愚”“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他独创的“百姓日用是道”和“身本论”思想都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到“良知”。王艮的这一思想(     
A.有利于推动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B.践行了“正君心”的理论
C.强调格物致知是达到天理的正确途径D.蕴含近代民主启蒙因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朱熹针对当时有些儒者“徒知而不行”的学风,批评指出“大抵今日之弊,务讲学者多阙于践履”,认为“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在此,朱熹(     
A.蔑视权威和教条B.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
C.捍卫道学家尊严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2022-10-15更新 | 1712次组卷 | 17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题(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代学者王艮解释“格物”时指出,“身与天下国家为一物”,“身为物之本”、“天下国家为物之末”,身是道的载体,所以生命是非常珍贵的。这一思想(     
A.动摇了程朱理学正统地位B.体现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
C.受到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D.实现了儒学求理路径转型
2022-10-08更新 | 437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学界对儒学核心的争论一直围绕着仁和礼而纠缠不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仁和礼的确是儒学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基本概念,而且在《论语)里被提到的次数最多,显得特别突出。然而,仁和礼在儒学中虽然很重要,且能统摄许多具体概念,然而它们还不能完全统摄儒学之舍局而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和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了。从两者的概念容量来看,仁、礼是在周礼支配下的具体的道德规范,而和则是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一般准则。前者可以说是形而下的,属于器和用的范畴;后者可以说是形而上的,属于道和体的范畴,后者可以统报前者。因此,将和视为儒学的核心是有充分理由的。

——据张文《“和"——儒学的最高境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9 . 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是故欲不可穷,非不可有有而节之,使无过情,无不及情,可谓之非天理乎?”以下与这句话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     
A.“是礼虽统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
B.“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C.“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D.“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10 . 朱熹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与该思想主张最接近的是( )
A.“人人皆可以为尧舜。”B.“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C.“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D.“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