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叶王阳明在镇压了江西南部漳南、横水、桶冈、利头等地的农民起义之后,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怀揣儒家知识分子经世济民的入世精神,开始探寻控制基层农民行为与思想的有效途径。他效法宋代吕和叔、朱熹推行乡约的做法,在赣南地区颁布了《南赣乡约》,通过乡村道德规范和乡村行政规范的规定,消解农村中各种不安定的因素,从而达到巩固基层政权的目的。把乡里体制、保甲制度同乡规民约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集政治、军事、教育诸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社区共同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乡村治理体系。

——摘自王金洪《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体系探析》

材料二   1927年卢作孚着手以北碚为中心的乡村建设实验,其宗旨是乡村现代化。要实现农村现代化,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此他精心设计了一个蓝图:


——摘自刘重来《论卢作孚乡村建设之路》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乡村治理思想形成的背景。
(2)结合材料一二比较王阳明和卢作孚关于乡村治理的差异,据此得出启示。
2021-11-09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程颐、程颢继承了周敦颐的“太极(认为宇宙的本源是太极)说”,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把“君道”、“臣道”、“父道”、“子道”这些社会的伦理纲常,都说成是“天理”的体现。二程旨在
A.强调维护君主的权威B.阐述宇宙及人类社会规律
C.继承发展理学的思想D.宣扬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
3 . 程朱坚信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陆九渊认为“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守仁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王守仁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由此可知
A.程朱思想更加科学,推动其成为官方哲学
B.程朱和王守仁在心与理的关系上存在异见
C.王守仁的观点比程朱更加符合孔孟传统
D.前者主张内心自省,后者主张探究外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提出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A.程顾B.陆九渊C.王阳明D.李货
2021-09-24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朱熹主张教育要培养“明万事而奉天职”的人。“万事”即社会上的一切人事:大则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小则视听、言动、周旋、食息等动作。“天职”就是一切人事都是人分内所应当作的。材料反映了
A.提升个人素养的重要性B.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成为圣人
C.三纲五常已经不合时宜D.心怀天下是每位儒者的追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王守仁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这反映了阳明心学
A.知行合一的生命实践B.主张“绝假存真”率性而为
C.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D.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与朱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不同的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认为:格物致知无非就是说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身体是根本,而家国天下是枝节,并开始大谈“百姓日用就是道”。这一思想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蕴含近代民主启蒙思想
C.凸显“家国一体”观念D.顺应工商市民利益要求
8 .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016-11-18更新 | 2017次组卷 | 102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2届高三9月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