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人有本质为善的“天地之性”和有善有恶的“气质之性”,如“气质恶者,学能即移……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者,盖不知学。”据此可知,张载主张
A.善恶的气质可以相互转化B.恢复等级尊卑有序的状态
C.以礼为标准强调学的作用D.发展学校教育使人人向善
2022-05-17更新 | 978次组卷 | 25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朱熹认为历史、自然、医学、名物和制度等知识的学习对于儿童心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儿童追求圣人境界的引导效果要远远大于抽象而空洞的理论讲解。朱熹的这一认识蕴含(       
A.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B.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
C.知行合一的哲学主张D.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
2022-09-07更新 | 927次组卷 | 17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程颢、程颐明确地提出了“穷经将以致用”“君子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的观点,而陆九渊也有“儒者皆主于经世,释氏皆主于出世”的分辨。这表明北宋理学与南宋心学(     
A.吸收了佛教的理论B.具有“经世致用”的倾向
C.在内容上发展了儒学D.注重人自身的道德修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朱熹认为,虽学者必由《大学》入门,穷理正心,达于圣学,但“洒扫应对”也可到圣人事,“理无大小故也”。由此可知,朱熹旨在强调
A.丰富儒学的教育内容B.穷理与人伦日用的贯通
C.发明本心的求理方法D.格物是为善去恶的过程
2021-04-22更新 | 817次组卷 | 15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是故欲不可穷,非不可有有而节之,使无过情,无不及情,可谓之非天理乎?”以下与这句话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     
A.“是礼虽统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
B.“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C.“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D.“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王阳明指出:“是以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据此可知,王阳明(       
A.认为人应该通过心外求理B.意在抨击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的弊病
C.强调道德修养的实践意义D.主张通过外在的行为规范维护秩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王阳明指出:“大凡人只是此心,此心若能存天理,是个圣贤的心。口虽不能言,耳虽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言、不能听的圣贤。”这反映了王阳明
A.注重个人的内心反省和修养B.侧重良知和社会道德伦理
C.反对宋代以理学为官方哲学D.认为心是圣贤的唯一标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化”一词在董仲舒著作中出现频率很高。他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反复强调:“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

材料二   “二程”关注国家前途,强调“帝王之道,教化为本”,多次直言上疏,用自己的思想学说影响皇帝,提出“格君心之非”“王道治国”等一系列政治举措和治理模式。程颢认为“得贤才为本”,请求皇帝兴办学校。在官吏的德才关系问题上,“二程”强调修己之道,以德为先。程颐呼吁要将“宽赋役”“劝农桑”等措施作为重民保民、治理天下的要务,实现富裕的同时才能进行道德教化。还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婚姻妇女观。程颐指出,圣人虽然崇尚道德教化,但是也不能轻视刑罚的作用,应该在先有刑罚的基础上进行德化。

——摘编自丁静《二程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与“二程”教化思想的相同之处,并简评“二程”教化思想。
9 . 程朱理学主张成就圣人和君子的理想,个人是圣人君子之道的起点。阳明心学的终极判断标准不是圣人之道而是具有良知的自我,个人按照自己的良知,真诚去做即可。这反映了
A.个人主义思想的兴盛B.阳明心学突破了理学的局限
C.新儒学存在尖锐对立D.理学注重个人的修养与素质
2022-05-24更新 | 470次组卷 | 8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朱熹认为,饥饿的时候想要填饱肚子,口渴的时候想要喝水,这些欲求是为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活动的,符合道德原则,是可以归为“天理”的;但是如果饮食不是为了果腹;而是追求对美味的享受,这些超出基本生存需要,只是为享乐的物质欲求,便是“人欲”。据此可知,朱熹认为(       
A.“天理”和“人欲”水火不容B.合理的“人欲”也是天理
C.“天理”和“人欲”相互割离D.“人欲”是“存天理”关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