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 .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A.致良知B.发明本心C.存天理,灭人欲D.格物致知
2020-03-04更新 | 209次组卷 | 5卷引用:新疆巴音郭楞州第一中学等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提出致良知。良知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叛逆色彩。这位思想家是
A.顾炎武B.王守仁C.王夫之D.朱熹
2019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如图为朱熹所著《小学集注》《童蒙须知》等读本的页面。这种重在规范儿童日常行为习惯的读本自元朝起成为蒙学教材,一直延续到近代。这表明朱熹(       )

A.开始以儒家伦常为教育内容B.推进了儒学的普及和通俗化
C.注重“知行合一”开启民智D.顺应了儒学复兴的发展趋势
2020-02-11更新 | 206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这一主张来自于(        )
A.道家学派B.佛教禅宗C.朱熹的理学D.陆九渊的心学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
A.“仁”B.“心外无物”C.“理”D.“格物致知”
2020-02-05更新 | 87次组卷 | 28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提出该思想的是
A.老子B.董仲舒C.朱熹D.黄宗羲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北宋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思想
A.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B.确立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C.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D.明确了获得万物之“理”的方法
2020-01-18更新 | 307次组卷 | 22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北宋张载说:“圣人苟不用思虑忧患以经世,则何用圣人?”意思是说如果圣人之学不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那么,这种圣人之学是没有用的。其体现的主旨是
A.格物致知、探究天理B.虚心求知、择善而从
C.学贵有用、经世致用D.以德育人、博学精思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