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知(感觉、知觉)是心之体(根本、主要方面),心自(自然)然(认为……是对的)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佛,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三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理论依据。
(3)材料三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材料二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材料三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材料四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归纳孟子和董仲舒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融合了哪家的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对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朱熹的思想。

(4)材料四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3 . 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郁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
(2)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
(3)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4 . 材料 张载,宋代理学中“关学”一派的开创者。为了与佛、道相抗衡,弥补原始儒学在本体论上的不足,张载提出“气一元论”,在哲学上明确提出“气”的概念,并以气为天地万物的共同本原和本质。在张载看来,由气所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矛盾的对立,形成了宇宙的运动变化。张载反对秦汉以来的学者“学必如圣人而后己”,提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时刻关注社会问题,他撰写的<边议九条》兵将法》《与蔡帅论边事划一》,阐述了抗击西夏的主要战略措施,针对土地兼并、贫富不均专门写了《井田议》。张载提出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关学一派的治学宗旨。

——摘编自张世敏著《张载学说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载思想提出的背景。
2020-04-2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和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材料二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

材料三黄宗羲(1610-1695),号梨洲,浙江余姚人,其主要代表作为《明夷待访录》。他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是下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就是说君主原本只是天下人的公仆,本应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但后来君主却把天下作为自己的私产私利享受。因此,黄宗羲明确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即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民主思想,为中国近代反封建专制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这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材料四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

(2)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史料解释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4)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又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2017-12-0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守仁(1472-1529年),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王阳明很巧妙地把朱熹认为绝对至上的那个“理”,移植到每个人的“心”里面去。他强调判断是非的标准,不是儒家哪一个圣贤的论述,而是自己的“心”,所以叫做“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摘编自樊树志《阳明心学与明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二   皮科·德拉·米兰多拉(1463~1494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哲学家。《论人的尊严》是其写就的-篇长篇讲演稿,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在这本小册子中,皮科认为当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是与创造那些鸟兽生物分开来的,这是证明人类伟大最有力的理由。人的本性在于其彻底的无规定性,人的形式完全源于他的自由,这种自由绝不仅仅是人在上帝面前具有的自由意志,而是自我创造自我的自由。人的这种自由属性是人身处万物之尊贵地位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皮科《论人的尊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和皮科的思想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022-05-12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2届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发展便会遭遇很大困难。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一理学。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新青年》宣传的对象是男女青年。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文劝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应各自奋斗,脱离附属品的地位,恢复自主的人格,特别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他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张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1917年《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职业、权利的文字,希望顺应世界潮流。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重点批判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结合所学,从“《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的角度,简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022-01-12更新 | 3959次组卷 | 34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第七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学术文化取得突出成就,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二   在对自然和物质世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中,画家和科学家发现了双方的共同之处都对世界有着浓厚的求知欲。尽管他们以各自特有的个人技艺探求他们的共同兴趣,但在宋朝,对内在和外在世界的探究是同时进行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哈佛中国史.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精华与糟粕。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文化对内在世界探索的表现。
2021-01-0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载,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上,张载认为,人的本然之性,即天地之性,无不善,只是由于气质之性的蔽障,阻塞而有不善。为了使人为善,就必须通过教育、学习、变化气质,返本为善,从而成为有道德的人。张载对于教育理论的研究极为重视,有独到之见。认为对人的教育要从早抓起,从小就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道德行为,长大继续学习,使之强化,最终造就有用之才。张载对学习方法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学习求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序"过程。既不能停止间断,又不能急于求成,躐等教,他还认为,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的求知意识,学习兴趣。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接受能力,因材施教。“以礼为教”可以说是张载的教学实践宗旨和教育哲学的主题。张载礼学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教化,二是养民治国。社会教化方面之礼主要体现在家族生活中的各种礼仪,这些礼仪不仅能够维系家族的和谐、有序,也能够调节宗法关系。而“礼”在国家政治方面的功用,主要以礼会通天下,实现养民治国之目的。他的礼学思想注重提升人的内在道德,从学理上丰富了礼的内涵,有效地将人的内在人格与外在行为结合,通过礼的社会作用——用礼成俗、以礼为教等,使礼在具体实践中发挥了经世致用的作用,体现了儒家道德理想与世俗生活的统一。

——摘编自常慧敏《简要论述张载的礼学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载的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载礼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2021-03-15更新 | 160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见梁惠王时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接着孟子向梁惠王讲了一番大道理,提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汉代董仲舒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成为后世儒者的至理名言。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提道:“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朱熹甚至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他的学生北溪先生陈淳更明确地说:“义与利相对而实相反,才出乎义,便入乎利,其间相去甚微。……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因此,理学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洪秀全设计的“人间天堂”,康有为规划的大同世界,谭嗣同的仁学理想,孙中山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以实现三民主义社会的蓝图,章太炎、朱执信等人对零星的社会主义思潮充满兴趣,李大钊等人一度崇尚无政府主义,这些都是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追求。为达到变革社会政治的目的,他们常常糅合中西文化,自觉不自觉地将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相混淆:康、梁等引进平等观念,比附于墨子的“爱无差等”,将西方议院制与中国古代明堂制相提并论;章太炎将现代地方自治看作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翻版;孙中山则将自由与中国人的“自私”相等同。

——摘编自徐杨《传统社会心理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变革思想的制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朱熹等思想家的共同价值观及其目的,并分析该共同价值观对中国产生的长远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孔孟等古代中国思想家相比,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价值观的特点,并说明此特点形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