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白鹿洞书院教条》,又名《朱子教条》,由朱熹制订。淳熙七年(1180),白鹿洞书院重建“喜初成”,朱子以南康军长官,率僚属及院中师生行开学礼,升堂讲说《中庸》首章,并取圣贤教人为学之大端,揭示于门楣之间,作为院中诸君共同遵守的学规,这就是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条》。其目的用以规范和约束书院师生的言行举止,劝善规过,提升品位,是书院制度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南宋理学家们对书院建设所作的重大贡献。

《白鹿洞书院教条》既是书院精神的象征,后来也成为天下书院共同遵守的准则。淳祐元年(1241),宋理宗皇帝视察太学,手书《白鹿洞书院教条》赐示诸生。其后,或摹写、或刻石、或模仿,遍及全国书院及地方官学。于是,一院之“教条”,遂成天下共遵之学规。而随着中国书院制度之推广,它又东传朝鲜、日本,不仅当年奉为学规,至今尚有高校而作为校训者,可见其影响既深且远。
《朱子白鹿洞教条》原文:
右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⑴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朱子教条》与朱熹理学之间的关系。
⑵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朱子教条》的影响。
2016-11-18更新 | 5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上学期期终基础学业测评历史试卷
2 . 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思考

在中国,与文化同一性一样重要的是,各时期都存在着惊人的政治上的统一。这一点在相当大程度上可解释为:是由于中国文明,这个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固然,皇帝也是祭士,他为了所有臣民的利益而向苍天献祭,但是,他履行的宗教职责比起他的统治职责来,始终居于次要地位。因而,存在于欧亚其他文明中的教士与俗人之间、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巨大分裂,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中国也没有与印度史诗相当的东西,因为印度史诗饱含玄学,其内容多与个人的灵魂得救有关。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

——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注:L.S.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全球通史》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来的世界》两册。由于作者在本书中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即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整体,从全球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所以,本书一经问世,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1)概括材料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主要观点
(2)儒家代表人物是如何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你怎样看待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
2019-09-0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上海市六校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卷

3 . 人格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格物致知,大学之端,始学之事也。一物格则一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通,然后胸中判然不疑所行,而意诚心正矣

——《朱子文集》七十二

材料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书》卷二《答聂文蔚》

材料三: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二十四孝图之戏彩娱亲》

材料四: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称颂功德,奴隶之文章也。拜爵赐第,奴隶之光荣也。丰碑高墓,奴隶之纪念物也

——陈独秀《警告青年》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朱熹关于修养成圣的主要途径。

(2)阅读材料二,指出王阳明所谓“良知”的实质是什么?该“良知”在形成上与朱熹有什么不同之处?

(3)阅读材料三,对于材料中所说的“孝”应当如何正确认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陈独秀认为青年应当怎样才能破除旧道德,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他为什么要大力抨击旧道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