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材料二   董仲舒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欲也。”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

——《朱子语类》

材料四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卷十三《开始》


(1)材料一的思想主张是谁提出的?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朱熹治学的方法。
(4)近代学者根据材料四归纳出的用于自勉的警句是什么?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材料二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材料三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材料四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归纳孟子和董仲舒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融合了哪家的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对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朱熹的思想。

(4)材料四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3 . 我国古代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儒学对其发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最大的抱负虽在政治,他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是好几方面的开创者。第一,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第二,孔子以个人在野的力量,造就或召聚一大帮的人才。他的门下成了至少鲁国人才的总汇。他的大弟子名氏可考的已有七十七人。第三,孔子首先把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打成一片。他以系统的道德学说和缜密的人生理想教训生徒。其中《礼》和《诗》是孔子所常讲,弟子所必修的。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宋朝)南渡以来,学校之教日衰,讲学之风日盛。此种往来走动的参究请谒,愈来愈多,于是又从此中酝酿出新的讲堂制度来。在此情形下,产生讲学家的朱陆两大派。象山教法,在于因人设教,直指本心。而朱子则想选定几部最重要的书本,先为此数书下明白确切的训注,好让学者各自研读,补讲堂教育之缺陷。

——钱穆《国史大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教育方面作为“开创者”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重要标志。
(2)据材料二,归纳南宋教育的主要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陆两派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4 . 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史料,回答下列问题。

史料一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史料二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焚书答邓石阳》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李贽说》

“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耿中丞书》

史料三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提出什么观点?
(2)史料二中李贽提出了什么主张?
(3)根据史料三归纳黄宗羲提出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发展的社会背景。
2020-10-0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孔子在《论语》中直接提及“信”的言论就有35次,仅次于仁、礼、知(智)、道、学、德等6个概念。孔子认为,不仅在人与人交往上应当诚实守信,在研究学问方面,也应当以诚信处之。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讲诚守信,然后才能立足于社会,若无诚不信,就难以为人们所认同,为社会所容纳。孔子认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最为重要,并把“民信之”看得比“足食”“足兵”更重要。“上好信,则民英敢不用情”,统治者“敬事而信”,“得道者多助”的良好局面才能形成,国家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摘编自陈发初《论孔子的诚信思想》

材料二   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诚”作了概括性的总结,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他把“诫”之“真实无妄”提升为“天理”“天道”,以“不诚无物”“真实无妄”为“天理之本然”,人事之当然实实在在地呈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面前。朱子在《中庸章句》中强调“诚”是道德修养的首要前提,是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是“诚身之本”。朱子充分阐述了“诚意”和“致知”的关系,认为二者是“相资”“相应”的,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而后意诚。他认为,探究“诚意”应与“致知”相联系,必须在“致知”上下功夫。朱子认为,学习是可以把“气质之性”转变为“天命之性”的,即可以把“不诚”转变为“诚”。

——摘编自李建军《试析宋代理学的诚信伦理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对儒家诚信伦理思想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对儒家诚信伦理思想的新发展,并综合材料一、二简析儒家诚信伦理思想的历史价值。
2022-11-2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摘自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如果问儒家文化里面主要有什么东西,在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文明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我刚才就简单地提出了四点:第一,儒家文化中的平等思想;第二,儒家文化中的世界性和共通性;第三,儒家文化中对差异的尊重;第四,儒家文化中的“学”的重要地位。

——罗多弼《儒家文化与世界文明》


(1)根据材料一,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作用。
(3)材料三中作者强调的儒家文化对现实的作用依据是什么?
2022-08-14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孔子的面貌随时代、阶级不同而变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民也,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孔子”与“朱熹的孔子”的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载,字子厚,陕西眉县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著书立说和教书育人。他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关中兴教,使“关学”大盛,以德育人,使学者辈出,关中民风为之一变。张载认为,要使人为善,就必须通过教育、学习、变化气质,返本为善,从而使其成为有道德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圣人境界,“志”是教育的大前提,一个人求知为学、为人做官,都必须“立其志”。他认为学习求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序”过程,既不能停止间断,又不能急于求成,老师应循序而教,学生应循序而学。他还主张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的求知意识和学习兴趣。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接受能力去教化,以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他认为,学习求知必须虚心,虚心方能接纳百物,汇合各种知识,进入神明之境。教育必须注重道济天下,利济众生。教育学生做一个对天下和人民有用的人,圣人之学就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的。

——摘编自《宋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载的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载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宋)王应麟《三字经》

“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常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

——《汉书·霍光传》

材料二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宋)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三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钱玄同曾在文章中写道:“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对汉朝统治者治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书院进行儒家伦理思想教育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钱玄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2021-09-01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15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山东是儒学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路。”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 ,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其突出的主张是什么?
2021-02-2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养正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