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阳明认为:“今之论性者,纷纷异同,皆是说性,非见性也。”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富有特色的论性思想。他主张“生之谓性,生字即是气宇,犹言气即是性也”,认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而良知作为人所特有之本质的“性”,同时也是天地之“性”的唯一自觉者,人可以通过自觉的工夫修养体察到上天赋予我的使命与责任并由此获得生命的终极意义(天理、良知),并在此终极关怀的指引下,不断走向自我的圆满以及引导天地万物走向和谐有序。他认为无善无恶是良知先天原本的状态,至善则是良知充分呈现出的全体大用的状态。

——摘编自郭诺明《王阳明人性思想探析》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总口号是“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无不具有”。但丁说:“人的特性不仅在于能生存,因为各种物体皆能生存。……人类的特性就是理解的能力。”他在论证人的本性的时候,并不敢破坏神的尊严、否认神至上至尊的地位。他在《神曲》中写道:“自由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意志的自由。”把贪官污吏、教皇、僧侣骂成连猪狗都不如的罪人,因为他们剥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在《君道论》中他写道,人类的目的就在于求幸福,主张意大利必须成立古罗马那样的世界帝国,并由一位奉天承命的君主来统治。

——摘编自李放《略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理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人性思想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但丁的人性思想。
2022-01-0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宋代儒学而言,它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包括内外两个层面:就外而言,是要排斥佛道二教,恢复儒学的“独尊”地位,承接先秦儒家的传统,站在理论的高度论证儒家仁义礼乐存在的合理性,建立起一个新的儒家哲学形态,使儒家思想重新成为人们的精神归宿,进而能重新全面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就内而言,是要抛弃汉唐传统儒家粗疏的“天人感应”的理论形态,从儒家原典中发掘新的思想材料,并以之为出发点,对佛道学说中有用的思想资料进行整合,把儒家经学从原来的训诂之学引向义理之学,进而建立起以伦理道德为宇宙万物本原的儒家哲学。

——摘编自徐洪兴《论二程思想之异同》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儒学的特点,并分析宋代儒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分析宋代理学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方法论的政治伦理思想。“仁”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准,又是现实管理中用作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为政治国的最高原则。“仁”的表现形式是“礼”,“礼”的内核是“仁”。孔子“礼”的思想传承于周礼,它是一种保持社会各种人“明份”,从而使社会有序的思想,是一种外在他律性的规范和典章制度。“中庸”则是孔子提出的修身、处事的理论原则,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所表现出来的“度”,强调人与人关系中,要“执两用而中”,无过无不及。例如,在君臣关系中,要加强君主权力与尊重臣民权利相统一,君主驭臣又接受臣民的监督,臣民可以匡正君主的行为而不能越界;官民关系中,官府要宽以待民,人民要知礼而为。

——摘编自魏雪《先秦儒家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宋代儒学的表现形态是理学,它以儒学为主,同时吸收了佛道思想,它主要讨论“性与天道”的哲学问题,并旁及文化的各个方面。理学的出现加强了封建主义精神压迫,同时它又是儒学思想中精华的发扬光大。当理学家离开关于“天理”的说教而论述治学问题的时候,他们又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朱熹在研究文化遗产时,非常注重独立思考,他强调“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理学的经邦济世思想和“国格”观念,在一些政治家和志士仁人身上也发出了光芒。如文天祥在被囚禁的土牢里写出一首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表现了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思想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先秦儒学相比,宋代理学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材料二   李贽提出“无私则无心”,信奉李贽之学的冯梦龙,在“三言”中把社会上一切过分的贪欲的行为都当成自己批判的对象,但又未回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老路上,认为人们的私欲,只要不损人不贪心不欺诈,实在就有该满足的必要。后来的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提出“以欲为本”的理欲观,一方面肯定人欲的合理成分,一方面强调“理重于欲”,反对认欲为理。

——摘编自温孟孚《理学的发展与“三言”中的人欲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为重振儒学宋代理学家是如何“推陈出新”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人欲观,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材料   王艮(14831541年),出生于一个世代灶户家庭,是泰州学派创始者。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是明末具有强烈"异端"色彩的思想派别。他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日用"就是"本体";"道",亦非传统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之道",而是指百姓日用常行之道,即人的自然本能和生命价值,人们的吃饭、穿衣等日常物质生活需要。他说∶"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会失"。"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圣人之道"就是"百姓日用"。如果不能保障百姓的物质生活需要,使他们丧失生存权利,挨饥受冻,那就不是"圣人之学"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王艮"百姓日用即道"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艮"百姓日用即道"思想的意义。
2022-05-0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重点高中“顶尖计划“2022届高中毕业班下学期第四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大半生的时间从事教育活动。他以礼、乐、诗、书教育学生,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方面,总结了很多有益的符合认识规律的东西。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以《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这些文献大部分经过他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朱熹积极提倡书院教育制度,努力创办地方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范围。他说:自天子至于庶人,无一人之不学。朱熹不仅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且身体力行,积极实践。他热衷于教育事业,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即使在从政期间,也从无间断。他每到一处,就整顿县学、州学;曾创办武夷精舍、同安县学、考亭书院,恢复庐山白鹿洞书院和长沙岳麓书院;制订学规,编撰教科书,为中国封建社会培育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知识分子。

——摘编自吴龙章、律楚《朱熹教育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投身教育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朱熹二人在教育方面的共同贡献。
2022-03-2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名校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著《四书集注》,采择理学家中与已意相合的论说,加入自己的比较通俗浅近的注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朱熹极为重视少年的教育,著《小学集注》,收集《礼记》《曲礼》《烈女传》等古籍中有关三纳五常的说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又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直到杂细事宜,都做了具体的规定。

—— 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己呈巅峰状态。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
(2)“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己呈巅峰状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表现。
2022-03-0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门弟子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书、礼、乐、数、射、御等。从整体上来说,这些知识或技艺都是以礼为基础的,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立于礼”是孔子对学生最为基本的要求,要“立于礼”是因为“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对学生问礼总是给予鼓励和支持,他认为要学成礼就要做到克己复礼,要在言行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才能不逾越礼的界限,才能以“礼”为准则。

墨家则从国家和仁爱的角度来探寻礼,从社会教化的角度来谈礼。墨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对学生魏越说:“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当务之急,应当不仅仅是从事教育,摈弃事鬼神等无礼的成份,还要通过“兼爱”“非攻”来把礼的思想贯彻到实际行动中来。也正是在礼的基础上,墨家提出了“以名举实”“察类明故”“量力所至”“言行一致”等教育方法。

——摘编自左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儒墨教育对“礼”传播的贡献》

材料二   朱熹晚年以《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周礼》为纲,会通三礼,建立了一套前无古人的“礼学体系”。作为儒家思想的躬行实践者,朱熹也常用“礼”来协调与维系人类之间的种种关系。“圣人之修仁义,制礼乐,凡以明道故也”,这“道”也就是理。“人而不仁,灭天理,夫何有礼乐。”朱熹认为,人要有“仁”的道德习惯,一切行为需遵从于“天理”才有“礼乐”可言,这也是合于“天理”的具体表现。“礼乐”是“理”在社会的外在表现,“仁”才是其内在真正的核心,一个没有“仁德”之心的人,是根本谈不上“礼乐”的。这正如其所言:“礼者,天理之节文;乐者,天理之和乐;仁者,人心之天理。”人心若存得这天理,便与礼乐凑合得着。若无这天理,便是与礼乐凑合不着。

——摘编自陈四海、任姗《从朱熹理学论其礼乐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墨两家的共同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个学派具有诸多共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熹对“礼”的理解,并简要评价朱熹的礼乐思想。
2022-03-2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好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孟学派为基础,渗入佛家和道家思想后形成的一个新儒家学说。理学直接渊源是宋初三先生”―胡缓、孙复、石介,理学真正奠基人是周敦颐和张载。理学体系形成于程颢和程颐,他们把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思想,并吸收张载关于的学说,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二   从唐到五代,中国文化的价值遭到了很大破坏,宋初人对五代的风气非常痛恨。在这个意义上,理学的出现,承担了重建价值体系的职能。通过对理论挑战和现实问题的创造性回应,古典儒学通过理学而得以复兴。可以说,宋明理学对汉代以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新的反省,并通过这种反省致力于儒学的复兴。

——摘编自陈来《宋明学案为往圣继绝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理学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天地之性,人为贵。”教民之法,在于先“富之”,后“教之。”

——摘编自孔庆林《孔子民本思想刍议》

材料二 南赣剿匪多年,王阳明效法宋代吕和叔、朱惠推行乡约的做法,在赣南地区颁布“南赣乡约”,强调同约之民格心中之物,共同遵守相应道德,追求正心诚意,创造性地设立了由约长、约副、约正、约史、约赞等乡官构成的负责乡村具体事务的专门机构。这些机构除了登记乡民的户籍信息和日常出入行为外,还有两大职能:“彰善”与“纠过”。通过教化对乡民进行道德约束,规范民众的行为,并且通过乡村的自治机构,及时处理乡村的各种大小事务,让百姓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这种做法有利于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严志伟《德法兼施教化为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治国理念,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阳明治理赣南地区的治国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