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太学在政府初创时规模很小,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博士弟子50人。汉成帝末年“增弟子员三千人”。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子”,以教学为主,但政府遇到疑难问题时,博士也要提供咨询意见,要参加朝廷的政治、学术讨论,承担巡视地方政教的工作,还要对儒家经典进行校勘、注释和传播。兼教学机构与国家考试机构于一身的太学,不仅要引导校内学生专心攻读,而且要鼓励青年自学,校外人员参加太学考试也可以获得一定的资格和荣誉。这促进了汉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教乐学、尊师重道之风。

——摘编自王凌皓《汉代太学如何培养治国安邦之才》

材料二   唐末五代智璇等僧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北宋“因袭增拓”而成岳麓书院。南宋初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大批当世的经世之才。朱熹自福建专程来访,并与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称“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摘编自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书院简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太学主要职能。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西汉太学相比,宋代张栻主教岳麓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 . 儒学史上的一次学说更新,其“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这一更新是
A.先秦“制天命思想”的提出B.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确立
C.宋代“格物致知观”的形成D.明代“致良知思想”的勃兴
3 . 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功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这体现朱熹的思想主张是
A.理是万物之本原B.“人伦者,天理也”
C.“知行合一”D.“格物致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朱熹将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八至十五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十五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重点是"教理"。据此可知
A.朱熹坚持践行"格物致知"理论B.理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
C.理学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思想D.理学思想极大促进选拔制度发展
2021-05-16更新 | 448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此材料的观点意在
A.加强道德修养恢复内在善性B.提倡唯物史观启迪思维方法
C.利用外在天理约束后天欲望D.主张探究万物以明道德之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这一言论
A.旨在阐释先秦儒家经书字句B.体现了理学世俗化和实用化倾向
C.批判继承佛道唯心主义观点D.反映了儒学神秘化和繁琐化特点
2021-05-05更新 | 31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新高考版湖南地区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北宋理学家陈襄说:“父子兄弟不相孝友,乡党邻里不相怜恤,则其心唯争财夺利,…非百姓乐于此,而是不知读书之故。父老应动告子弟,令来就学,择明师而教喻,学校之设,不是教人以词章换取利禄。”在此,陈襄强调
A.教化民众,移风易俗B.理在心中,知行合一
C.工商皆本,富足百姓D.科举入仕,选拔精英
2021-05-04更新 | 204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