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中国古代文明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格物致知;定窑;《梦溪笔谈》;《芙蓉锦鸡图》
均田令:《女史箴图》;《禹贡地域图》;清谈
刺史:蔡侯纸:《神农本草经》;《上林赋》
胡旋舞;《千金方》;“诗仙”“诗圣”:安西都护府

A.③②④①B.③④②①C.②③①④D.②①④③
2021-02-05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从而强化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列主张最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认为,“天理和人欲不能并立”,“天理为主而人欲听命”更是不能成立,故而“存天理灭人欲”是不可能的。这说明王守仁思想中
A.隐含一定的反抗色彩B.与程朱理学一脉相承
C.倡导民主和个性自由D.对高度集权有所批判
4 . 《朱熹集》中记载:“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据此可知,朱熹主张
A.存天理,灭人欲B.工商皆本
C.儒家的伦理道德是天理D.致良知
2021-02-0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朱熹指出,知识是道德的必要前提,道德也是知识的基础,并可范导知识。他将知识的直接目的与最终目的分别指向“明明德”与“明心之全体大用”,从而入于圣贤之域的道德境界,表明了其知识的依归与目的是为道德这一主张。由此可知,朱熹强调
A.知识对于道德的重要性B.“存天理,灭人欲”
C.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D.人的主观能动性
2021-02-0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明代王阳明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称为阳明心学。其弟子王畿曾提出:信得良知过时,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这反映出阳明心学
A.利于衍生思想解放的倾向B.得益于西欧的启蒙运动
C.推动了传统科技实现突破D.具有客观唯心主义色彩
20-21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由此可以看出,朱熹主张
A.个性自由B.“存天理,灭人欲”
C.“格物致知”D.“致良知”
2021-02-02更新 | 7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朱熹认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由此可见,要保存“天理”,就必须
A.通过严刑峻法压抑人们的欲望B.以否定人们的正常欲求来实现
C.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D.通过“格物”来求得真正天理
2021-02-0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宋代,儒学家们从万事万物的本源出发,由此得出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是
A.“理”B.“仁”C.“良知”D.“君权神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我国明代有一思想家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致良知”B.“格物致知”C.“工商皆本”D.“贵儒尊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