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受旧阳明学熏陶可追溯至青年时期,在心理层面,毛泽东早年笃信的“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正是王阳明“心即理”学说的体现…这种思想因素始终存在于毛泽东的头脑中,他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上升到一种相当的高度,弘扬“革命意志”强调“主观能动性”和“人的因素第一”等,这个思想在革命时期具有积极的作用,表现为立定跟脚,排除万难,以争取革命的胜利

——摘编自刘训茜《毛泽东思想研究》

材料二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

——2016426日,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陆王心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儒学发展的表现,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今天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思想文化?
2021-02-0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这一论述反映的是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C.朱熹的“格物致知”D.王阳明的“心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明朝中叶,社会动荡不安,王阳明在镇压农民起义时,深感“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为此他主张
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D.“致良知”
2021-02-0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把自己的学说主旨归纳为四句箴言,被后世学者称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悉是格物。”这位思想家是
A.程颐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6 . 明朝中期,王阳明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为私欲所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由此可知,王阳明
A.主张“存天理,灭人欲”B.主张格物致知以明理
C.激励人们加强道德修养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2021-02-05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九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明代某思想家主张:“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该观点乎天理
A.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B.动摇了儒家正统地位
C.反对传统重农抑商观念D.隐含-定的平等色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明朝中叶,统治者荒废政事,宦官专权,起义不断,使整个明王朝政局混乱。思想领域,程朱理学日趋支离、繁琐、迂腐、空疏,失去了维系人心的教化作用。王阳明发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论题。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理论
A.成为解决时代弊政的有力武器B.科学说明了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C.意在倡导“知行合一”的经世之学D.顺应了工商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曾胡治兵语录》(注:曾国藩、胡林翼),“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牵挂),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即过不恋。”这反映出作者
A.格物致知的理学修养论B.对事物顺其自然的态度
C.正君心的社会实践理论D.坚持灵明是本源的观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说,宣称良知即是常道,儒家的经典《六经》不过是吾心之记籍。凡是同我心中的良知相合的即是真道,凡是同我心中的良知未合的皆不能苟同。王阳明的这一观点
A.以儒释道为终极哲学体系B.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
C.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D.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