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曾国藩在为王夫之《船山遗书》作序时指出,“船山先生注《正蒙》数万言,注《礼记》数十万言,幽以究民物之同原,显以纲维万事,弭世乱于未形,其于古者明体达用、盈科后进之旨,往往近之”。其目的在于肯定王夫之(     
A.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以促进社会转型
B.“工商皆本”的思想以推进洋务运动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D.经世致用的主张以促进社会稳定
2 .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倡导“思以济世”“学必实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的学风。这反映出(     
A.社会动荡推动儒者的自我反思B.经世致用成为知识分子共识
C.士大夫阶层对君主专制的不满D.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
2023-02-08更新 | 557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大练习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的社会,(统治者)通过选择,在诸子百家中逐渐确立了儒家的地位。儒家善于继承前朝的典章制度,并与时推移,加以适当的因革损益,使之合于当世,便于应用。其生聚教训之策,更足以内裕民生而外服四夷。内裕民生应视为安邦之本。在分配经济资源,在财产与权力的再分配过程中,儒家满足人民的一个基本公正合理的要求,强调民生,制民恒产,主张惠民、富民、教民,缩小贫富差距。其推行的文官制度、教育制度,为平民、为农家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及参与政治的机会。这种制度的建构本身,是儒家理念促成的。这个制度文明背后的理念,是维系人心,协调社会人心的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系统。

——摘编自郭齐勇《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的社会是如何通过选择确立儒家地位的,并说明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以隋唐到明清的儒学地位为例,阐述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 . 如图为敦煌千佛洞发现的《玄奘取经图》,图中唐玄奘的徒弟“猴行者”带着东坡巾,是一个儒生打扮。同时代的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唐僧的大徒弟“猴行者”也是个忠诚的“白衣秀士”。但明代成书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却变成了蔑视皇权,大闹天宫的妖王。这反映了(     
A.商品经济逐步发展B.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C.正统思想发生变化D.宗教观念影响文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宋代,由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将一君万民的社会结构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纲八条目则进一步内化于一般士绅的心性当中,日常的洒扫应对亦可体会天地之理,修身齐家亦有治国平天下之功,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明清时期以“礼不下应人”为特征的儒家伦理的民间化,是以统治者为主导,士人为主体,通过政令与教化手段,向下层社会普通民众推广实施的。原本仅适用于贵族、上层士人的儒家伦理和相应的思想观念深入到民间社会,将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纳入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内,使之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日益伦理化。原本限于少数学术精英进行研究的儒学、理学的高深的理论也普及到普通民众。偏学、理学的思想观念与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心理诉求不断冲突、融合。

——摘编自聂春艳《论儒学、理学的世俗化、实用化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宋代“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儒学与理学世俗化与实用化的表现及影响。
2022-05-3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顾、王的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回应。……既非启蒙,也非对理学的续述,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价值观念的回归。”据此可知
A.理学不利约束道德人心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传统主流地位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2022-03-15更新 | 243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文)试题
8 . 下面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     
A.儒学的发展B.君主专制的演化
C.商品经济的发展D.传统科技的兴衰
2021-06-09更新 | 199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6-2017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多辞谬说……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悌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

——庄子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日:“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上下之利若是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希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格物致知”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宋儒程颐首先赋予它认识论的意义:“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日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朱熹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明朝中后期,西学传入后,带动了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其中最突出的是方以智,创造出“质测”一词来指自然科学,王夫之则明确地把“格致”等同于“质测之学”;“密翁(指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印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清朝的颜元进一步把“格致”等同于“孔门六艺之学”,即实做其事。十九世纪以来当西方自然科学以更大规模传入时,对其称呼继承了明末清初的传统,“格致”一词普遍流行起来,并成为要求革新的人们的热门话题。

——摘编自王果明《从“格致学”到“科学”:近代中国对“科学”认识的深化》

材料三   胡适在《中国的文艺复兴》中把中国古代思想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庄子和韩非子对待孔子的相同看法并简述两人各自的治国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朝和明末清初的学者在“格致”认识上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生时期”思想特征形成的背景并说明宋代到明清被称为“再生时期”的理由。
2021-04-1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思想家叶适对理学的批判,首先是针对理学家大肆宣扬的“道统说”展开的。按照程朱理学的“道统说”,“道”之传递,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至孔子,孔子传曾参,曾参传子思而再传孟轲,至宋代又为二程和朱熹相继承接。叶适对尧至孔子的道统传递并无异议,但对孔子之后的传递系统,他认为这明显属于杜撰。在此基础上,叶适进一步剖析理学的思想来源,揭示其“中国之学”和“夷狄之学”相混杂的内在本质。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

材料二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还十分注意把中国儒家经典传到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如1593年,利玛窦把《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1626年,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又译《五经》为拉丁文,在杭州刻印。入清以后,意大利传教士殷铎泽和葡萄牙传教士郭纳爵将《大学》译成拉丁文,称之为《中国之智慧》。随之,殷铎泽又译《中庸》,书名为《中国政治道德学》。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之际欧洲出现的“中国热”现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