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9 道试题
1 . 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   
A.以“异端”自居B.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C.主张发展商品经济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以后,儒家没有真正实现唯我独尊。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互补而共存,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国人还有一些回旋的余地。中国的士大夫与君主也是既对抗又合作的关系,士大夫们一方面以儒家理念的约束政权,另一方面又以专业文官的身份为政权服务。儒家的理想社会,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儒家士大夫不在朝为官时,在野为士绅与知识分子,可能比基督教的教士,有更多着力之处。于是,近代以前,中国平民百姓的生活,可能比罗马治下的平民百姓,较为舒畅,也较为优裕。

材料二明清之际,国破家亡,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威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思想领域呈现出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并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2018-09-0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训练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道德家们将中国声消苗绘为一个大家庭,他们的家庭价值观念延伸到社会领域,像朝廷一样,中国的家庭也是等级森严。父权至上和专断独裁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并且将家庭的领导地位传给长子,国家将对祖先的崇敬作为儒家礼教的内容加以推广,子女的孝道是家庭价值的基石。中国家庭的社会,据推测,已扩展成一个父系血缘群体,如宗族,在家庭内部,儒家的道德标准是妇女要服从男子的权威。中国的父母们重男轻女,女孩被家庭看作社会和经济的负担。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在14世纪末24世纪初,近代学校的创办实际上表明政府已经取代家庭承担教育的责任.因此,当国家干涉家庭关系时,家族社会的政治支撑也就土崩瓦解了.在晚清和早期共和时代的新法典中,已承认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等.外国商品的涌入和1895年以后外国人在中国设厂生产方面享有特权,给国内手工业和农业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被剥夺饭碗的手工业者和农民离开家乡进城谋生,同时也摆脱了家族和家庭对他们的控制,旧的家庭关系瓦解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关系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试析为什么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晚清家族社会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3)近代家族关系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现代化模式的什么特点?

2017-12-18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4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儒者以“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易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材料二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一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守仁,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守仁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追求的政治理想是什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
6 . 总体看,明清经世思潮代表人多持乐观,面对“天崩地解”,相信务实尚利,寄望某些具有启蒙意义、但不触动封建根本的改良拯涂炭开太平。而曹雪芹借《红楼梦》说“补天”,则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将其引向绝望悲观。有学者说曹更富历史感,这主要是基于
A.前者思想过于理想化
B.《红楼梦》极具史料性
C.明清时代的社会停滞
D.封建末世的不可逆转
2018-11-01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2018年12月30日 《每日一题》 人教必修3-每周一测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抹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的“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材料二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剧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失败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二者都具有开启民智的启蒙功能……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时所利用的理论和批判的对象上有何不同之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和各自产生的积极影响。

2017-11-17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二人教版历史试题(B卷)
8 . 有学者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使得思想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游谈无根”的泥潭中转向社会,转向现实,经世实学思潮兴起。“游谈无根”指的是
A.士人面对变局无所适从B.明清之际的政局变动
C.理学家们的空谈人性天理D.儒学的存在价值已丧失
9 . 明清时期兴起的实学思潮把儒学经世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为救亡图存而进行务实革新。这说明了
A.儒家思想蕴含着实用主义精神
B.实学逐渐成为当时思想主流
C.崇实致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D.实学对儒家思想的彻底否定
2018-02-17更新 | 7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达标检测: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0 . 17~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展开的同时,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也在潜滋暗长,然而中西方历史发展轨迹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思想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材料一中的“梨洲”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民主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文艺复兴相比较,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及思想特点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分析启蒙运动在世界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