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9 道试题
1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
2020-12-0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习题 简答题专练
2 . 清初学者言:“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为政之道,必先田、市”。他的经济思想
A.实是鼓吹重农抑商的政策
B.带有一定启蒙色彩
C.脱离了当时中国社会实际
D.标志了新阶级力量的成长
2018-11-13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2018年12月20日 《每日一题》人教必修3-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
3 . 晚明学者中,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在经世致用思想中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这表明中国文化具有
A.内生性
B.传承性
C.实用性
D.民主性
2019-04-24更新 | 59次组卷 | 7卷引用:2019年4月8日 《每日一题》三轮复习——热点6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
4 . 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指出,《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据此推断,明清的思想批判
A.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B.维护了理学的主体地位
C.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D.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
2018-05-01更新 | 100次组卷 | 21卷引用:《考前20天终极攻略》-5月18日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社会形势的变化相适应,明清文化出现了具有市民反叛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这一时期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抨击宋明理学中的僧侣主义和禁欲主义。至于顾、黄、王诸大师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自然观中的理性主义,也都与中世纪的蒙昧主义相对立。然而,由于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他们虽猛烈批判封建专制帝王,但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材料二19世纪70—80年代,早期维新派逐渐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他们主张不仅在物质层面,而且要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文化,即从学习“西技”发展到学习“西政”。他们倾慕西方的议会制度并且希望仿效。这种维新思想到甲午战争时已形成广泛的社会思潮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想形成广泛社会思潮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泰州学派的支系,主张“唯情主义”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也被认为是“深具启蒙思想的人”。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以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的镇压,使反对封建专制的礼教浪潮被打断了。

——北大教授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产生的相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的差异。
2018-11-22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2018年12月29日 《每日一题》 人教必修3-周末培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了儒学的核心范畴。“人要‘立于礼一,“‘克己复礼’、‘齐之以礼’,会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与稳定。”“仁者爱人”、“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复礼,二者便会相得益彰。”如何使二者有机结合,他认为,“用中为常道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齐涛《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二董仲舒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又糅合其他学说,建立起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齐涛《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三汉代以后,在魏晋玄学(以《老》《庄》解儒,探讨有无本体,“自然即名教”,儒道渗透)和隋唐佛学彰显的背景下,儒学经过本未有无、自然说及佛教哲学等命题的深入探讨实现了由宇宙论到本体论的哲学升华。到了宋代,儒学开始以兼综释道,讲求义理的(新的)形式得到复兴,并重新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陈江风《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盖自秦以来,屠杀两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懦君蓄乱,辟君生乱,暗君召乱,暴君激乱.(唐甄)“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黄宗羲)“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有圣人起,必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顾炎武)“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富商大贾,乃国之司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范畴。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为儒学增添了哪些内容?
(2)指出宋代儒学新的形式是什么?并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儒学这一新的形式产生的原因。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经济观点。
2018-06-04更新 | 89次组卷 | 3卷引用:《考前20天终极攻略》-5月18日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023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8 .
时期阶段表现
春秋战国创立与发展孔子提出“仁”和“___”的学说;孟子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_____为主,礼法并施
西汉完善与独尊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汉武帝尊崇儒术,兴办_____,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至隋唐吸收与改造儒、佛、__交汇融通,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
宋明转型与成熟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_____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明清批判与继承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倡“________

2023-02-2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微专题03民本与崇德:古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重点提炼】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0个微专题(新教材通用)
9 . 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上,明清之际产生了活跃的儒家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际,原本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理学趋于衰微,权威发生动摇。宋儒在解经传注时有鄙薄文字音韵的考证、以自己的体会所得为定解的学术倾向。明末清初的学者发现理学家对儒家经典的援引和传注有很多疏漏、谬误之处,这引发了学者们对理学的怀疑。理学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强化,并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自觉贯彻,在国家权力和学术权威的双重作用下,理学的道德规范逐渐蜕变为僵化的道德教条,在道德实践中的理性成分逐渐减少。

——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李贽大胆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应“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提出“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反对“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唐甄认为:“老养生,释明死,儒治世,三者各异,不可相通,合之者诬,校是非者愚”。儒学与诸子学、释道地位相等,各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功能。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这一见解非常具有批判性。《明夷待访录》《日知录》《读通鉴论》等著作,则直接援引原始儒家经典,或者根据自己对原始儒家经典的诠释,来审视理学弊端,驳斥理学观点。明末清初对理学的批判达到高潮。

——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三唐甄推崇三代之治“君明臣忠,上下和易”的理想摹本,强调君主应遵守道义原则,应爱民、养民、富民,自身俭朴,任用贤能,礼遇朝臣。他没有从制度上否认君主权力的合法性,而是力图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君主专制模式,最后滑向对圣明君主的期盼。任何先进的思想如果不能引出制度的力量,那它就不能改变问题的实质。                    

——张磊《试析唐甄的理想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明清之际活跃儒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批判宋明理学的方式。
(3)据上述材料,评价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2018-01-11更新 | 155次组卷 | 5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三复习重要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练习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

材料二   中国明清时期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思想家主要思想
李贽(1527~1602年)离经叛道,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
黄宗羲(1610~1695年)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工商皆本等主张
顾炎武(1613~1682年)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和经世致用等主张

材料三   欧洲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思想家主要思想
伏尔泰(1694~1778年)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孟德斯鸠(1689~1755年)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提出三权分立原则
卢梭(1712~1778年)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1)依据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概括“人类精神的大觉醒”的含义,分析“人类精神的大觉醒”产生的共同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17、18世纪东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点,并分析出现这种共同思想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这两种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