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明末清初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时代变幻、秩序崩塌,急需秩序的恢复或者重构,黄宗羲对当时的政治败坏体会深刻,最终走向了对旧有制度的批判与重构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容,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摘编自《明夷待访录》

缘夫天之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夫治天下我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摘编自《原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摘编自《原法》

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贤,王之行摩切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编自《明夷待访录》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为养士而设也。

——摘编自《学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社会转型”的表现。
(2)根据材料,说明黄宗羲对旧制度做了哪些批判与重构。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材料二: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宰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材料三: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法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3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班固《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   北宋中期,儒家知识分子鉴前代十人之失,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他们“毅然以天下是非为己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风与时局的趋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陈翠芳《中国儒学总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理学的影响。
(3)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在历史上开拓新路,请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分析明清之际的新思想未能开拓新路的原因。
4 . 17世纪,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卢梭

材料三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两者的相同之处。这两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相似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三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
(3)18世纪法国的进步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迅速爆发,而17世纪中国的进步思想却很快沉寂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两种不同状况的根本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说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依据所学知识,晚周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2019-07-09更新 | 485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9年山东省济南市暑假新高三历史一轮练习题《文化部分》综合训练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判断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醒世恒言》卷二十《张廷秀逃生救父》中,赵昂欲害死张权,掏出银子来放在桌上,就换来巡捕杨洪“吩咐个强盗扳他,了其性命”的承诺。卷三十五《徐老仆义愤成家》中,老仆阿寄通过经商获利,重振主母家业,且勤谨自守,获得了乡人的尊重,还获得朝廷旌表,《明史》将其事载入“孝义传”而名垂青史。《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记载:“甲在舟中,看了千金,转忆十娘,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能让李甲独自留在悔恨和痛苦中的是沉水的“百宝箱”,写尽了对公子贪图千两白银的嘲讽。

——摘编自明代中后期冯梦龙编选的“三言”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上述故事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明朝重大历史现象,并评析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准确全面。)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其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中国文化往往是进进出出,一会儿进入儒学,一会儿进入佛家,一会儿进入道家。宋明理学可以代表历代文化的特点,基本上是多元并举,这是中国文化非常好的开放互融的态势。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不朽格言为代表,强调人的历史使命感。但是,由于理学成为古代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维护了专制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仪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主要治国主张;当时中国思想界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宋明理学开放互融的态势;并分析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其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新的表现。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材料二孔子被古代帝王奉为圣人,对孔子的追封自鲁哀公始(公元前479年),直至清朝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材料三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正其义则利自在……专去计较利害,定未必有利”。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而孔子则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材料四十五六世纪以后,儒学思想逐渐出现所谓“坐标转位”或“基调转换”的重大变化……若干学者也指出,这股思潮转向绝非单纯的哲学思辨的结果,而是和时代脉动的重大变迁——如商业化与都市化的急剧发展——互通声息、与时推移的产物,并影响到当代的宗教、文学以及新兴都会中的庶民文化、商人文化与女性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儒学思想的转向实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其历史意义也不可不谓深远重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时期儒学受到压制,而其他时期却又加封孔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孔子与朱熹义利观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家思想转向的深厚社会基础。
2018-02-06更新 | 84次组卷 | 4卷引用:2017届山东省莱芜市一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