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编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摘编自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四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遇制。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朱熹的孔子”的含义。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概括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2022-07-1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材料二   李贽提出“无私则无心”,信奉李贽之学的冯梦龙,在“三言”中把社会上一切过分的贪欲的行为都当成自己批判的对象,但又未回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老路上,认为人们的私欲,只要不损人不贪心不欺诈,实在就有该满足的必要。后来的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提出“以欲为本”的理欲观,一方面肯定人欲的合理成分,一方面强调“理重于欲”,反对认欲为理。

——摘编自温孟孚《理学的发展与“三言”中的人欲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为重振儒学,宋代理学家是如何“推陈出新”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人欲观,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儒家思想文化发展脉路清晰,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文化内化为一种人文品格,深深积淀在国人的精神血脉之中,可以说,儒家思想文化一脉相承。儒家思想文化基因之所以能够流传,一个内在的原因是,在每个关键时刻都不乏儒家思想文化自觉者和自信者。儒家思想文化的开拓者们以他们独有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留下了他们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轨迹,弘扬着刚健自强的思想文化主旋律。

——摘编自刘维民《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针对古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明末清初的颜元认为人人都应该积极参加劳动。他把礼、乐、射、御、书、数、兵、农等作为教育内容,既培养出了善于制造器具的学生,也培养出了垦荒种田的能手。在课程实施的方法上,颜元提出与传统“主静”相对立的“主动”“习行”方法。此外,他认为劳动能使人去除邪念、克服懒怠。他进一步明确指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

——摘编自崔海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及其当代价值》等

材料二   为改变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错误观念,《共同纲领》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4912月,党和政府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1950-1952年,800多万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参加土地改革的同时,积极向劳动人民学习,在劳动作业中进行自我教育。此外,我国教育工作者还翻译一系列苏联书籍,推广苏联劳动教育的模式。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鼓舞了民众从事劳动创造的热情,激发了劳动积极性。

——摘编自李健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颜元对劳动教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我国劳动教育方针的提出与实践的背景。
2022-07-01更新 | 127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历高祖到文景几代帝王的休养生息,整个社会环境逐渐向好,但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在演化中也逐步尖锐,同时,三国问题与匈奴问题也更加推动着武帝当政的汉王朝走向亟需改革变化的极点;从汉武帝个人角度而言,其不同于祖、父的治理方式,面对时代的诉求,汉武帝极具雄心壮志,试图恢复三代之治,自己也先后采取多种举措,但收效甚微,也在客观上让汉武帝寻求新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诉求,新的举措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摘编自何金松《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建构逻辑》

材料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摘编自《梦粱录》卷十八

材料三   明清之际,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分权”形式削弱皇权对于各级政府的影响;黄宗羲希望通过重新设置宰相、改造旧式学校的功能,以实现对皇权的限制;王夫之在“公天下”的政治理念下,提出了“君、相、谏官三者环相为治”的权力制约理想,更有“虚君”的设想。

——摘编自吴根友《明清时期儒家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时代背景。
(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限制君权主张的积极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材料二   李贽提出“无私则无心”,信奉李贽之学的冯梦龙,在“三言”中把社会上一切过分的贪欲的行为都当成自己批判的对象,但又未回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老路上,认为人们的私欲,只要不损人不贪心不欺诈,实在就有该满足的必要。后来的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提出“以欲为本”的理欲观,一方面肯定人欲的合理成分,一方面强调“理重于欲”,反对认欲为理。

——摘编自温孟孚《理学的发展与“三言”中的人欲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为重振儒学宋代理学家是如何“推陈出新”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人欲观,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末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和译作,作者和译者大都是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儒家的道德标准推崇强烈的自律意识,即自己希望实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实现,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同样重视对言行准则的规范,其教义强调克制欲望、努力工作、勤俭节约,通过今世的善功来彰显上帝的恩泽,进而成为上帝的选民,最终得到拯救。欧洲当时处于封建君主专政和宗教神学统治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和思想家从儒家学说中看到了曙光,希望借用儒家思想和理念来解决时政的弊端,推行自己的主张和理想。

——摘编自王倩《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材料二   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产生极大的震动,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国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国家;同时,也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方之间思想文化交流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同时代的民本内涵有所区别,先秦时代的儒家民本思想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奠定了中国特色民本思想的基调,明末清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理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进步思想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要求限制君权,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思潮,起到了思想启迪的作用。

时期人物言论或主张
先秦时期孔子“均无贫”“修文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墨子统治者对小民要“兼相爱,交相利”
孟子仁政,以德服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封建社会董仲舒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
柳宗元吏为民役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近代时期康有为天下之公,非一人之私
梁启超反对“君为政”,主张“民为政”
孙中山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摘编自崔之清《儒学的民本思想初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民本”思想,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言之有理,表述清晰)
2022-05-14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学是封建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学术流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儒学有不同的研究重点。比如宋朝周敦颐、朱熹等人宣讲的“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学发展到明清阶段,又出现了一个和“宋明理学”同样重要的学术流派,叫作“明清实学”,其中最具特色的则是早期启蒙思想,陈鼓应、辛冠洁和葛荣晋主编的《明清实学思潮史》对此有充分的体现。该书的导论对这一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潮做了很好的概括:在土地制度上公开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经济思想上反对“重本抑末”的传统思想,主张“工商皆本”;在政治上,猛烈抨击君权,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主张;在哲学上,阐发人的主体意识和人的价值,提倡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在伦理道德上,抨击三纲五常。

——摘编自丁冠之《论明清实学的早期启蒙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完整、准确)
2022-05-06更新 | 24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许昌市、汝州市九校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押题信息卷(二)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夫之与方以智都生活在明末清初,当时的知识分子以全面总结传统文化和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为文化责任。由于在文化价值认识上的差异,王、方二人有不同的文化选择。对于传统文化,王夫之侧重于发扬原始儒学,方以智力图会通儒佛道三教,但他们都主张通过全面的批判总结,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于西方文化,他们都主张只可取其实验科学的内容,而坚决地拒斥其神学内容。不同之处在于,王夫之认为“地圆说”歪曲了中国传统的浑天说,方以智却认为“远西之说”在中国乃古已有之。王夫之主张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别择方法去实现文化选择,而方以智则主张通过专精并重、全偏兼顾的会聚方法去实现。作为思想家,王夫之和方以智都对明清之世的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摘编自蒋国保《王夫之与方以智文化选择同异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夫之、方以智在文化选择上存在异、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夫之、方以智的文化贡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