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经历重大转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4世纪中期的意大利,薄伽丘小说的“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是对古典拉丁文化的直接挑战,也是对市民社会风俗的积极倡……在对教会和君主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嘲弄过程中,薄伽丘实现了为市民阶级价值观念张目的人文关怀主题。

——张攒、江宁康《文艺复兴与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       路德认为,只有信仰基督,才可得到上帝的恩典;只要心存信仰,人的获救就无需教士的中介作用,不必求助教皇和教会…路德新教所推的权威《圣经》,也不是如天主教解释的那样,是一本只有教皇可以解释的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教条主义的经典,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并在其中得到人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

——李平晔《人的发现——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       孟德斯鸠不但抨击暴君政体,而且他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政的出现。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薄伽丘小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薄伽丘小说产生的经济根源。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具体办法”。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重大变化的主要内容。
2020-07-27更新 | 410次组卷 | 24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北大附中为明广州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迁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日)
材料二 语言之于思想是必要的工具,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最好的马只适合于最好的骑士。已如上述,既然如此,那么最好的语言,只适合最好的思想,然而,最好的思想只能来自天才和学识,所以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我们记得,我们往往把(用)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
——但丁《论俗语》
材料三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德文《圣经》先后被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可以说,民族语言的《圣经》版本,完全粉碎了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这把“拉丁锁”——拉丁语。因此,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从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
——陈永麟《马丁·路德的<圣经>研究与翻译》
(1)根据材料一,归纳陈独秀的思想主张(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但丁的主要观点。材料一、二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有何相似主张?
(3)根据材料三,概述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概括指出语言革新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2016-11-27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年广东广州执信中学等校联考高二上期末历史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落,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孟子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

——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

材料二   14-16世纪东西方启蒙思想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比较表

人物代表作基本主张

李贽(1527-1602)

《藏书》


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 多恶也”;否定孔子权威,提出是非无定论;反对封建 禁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薄伽丘(1313-1375)

《十日谈》

批判天主教的黑暗和腐朽;认为僧侣是道貌岸然的伪 君子;反对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主张“幸福在人间”

——摘编自谭文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关于“个人主义精神”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精神“在后代日趋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贽和薄伽丘思想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当时东西方思想产生的原因。
2020-12-2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思想的发展具有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上帝已经赐给我们一位品质高贵、方在青年的君主(指查理五世)作我们的领袖。这便引起了许多人的新希望。……所谓教士们,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至于用来保护弱者,惩治坏人的宝剑和鞭子,那是掌握在世俗权力的手中的。……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   1840年中国社会进入近代时期,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近代思想界也开始了它近代化的历程。在西方各种思潮传入影响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近代思潮勃然兴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制度性因素,也包括精神性因素”……同时“中国社会的特定的历史土壤……从根本上限制、影响与规定着不同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向和格局”。

——孟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变迁的社会原因初探》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文主义出现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意义。
(3)依据材料三概括1840年后中国思想界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
2020-08-07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考班)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中等教育兴起,逐渐成为各个派别思想斗争的新阵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27年,路德宗神学家,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德意志人的伟大导师”的梅兰克顿提出了自己的中等教育计划:“每一学校应包括三个班级。在第一班级中,应授以本国语文及拉丁语文的初步读写、拉丁文法、信条、主的祈祷与教会仪式的祈祷文及赞美诗。在第二班级中,应以拉丁语为讲授语文拉丁文应彻底熟通,阅读拉丁作家的著作,并继续宗教教育。在第三班级中,应阅读更为高深的拉丁文著作,并研读修辞学及辩证术。”

——节选自克伯莱《西洋教育史:上册》杨亮功,译,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股份公司,1955年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梅兰克顿中等教育计划的特点。

材料二   1892年德国中等教育进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减少文科中古典语言深程的分量,在其他中学增加自然科学和现代语言课程;增设实科中学(注重自然科学)和文实中学(注重数学)为学术性学校类型。实科中学的数量不断增加,由1875年的80所增加到1895年的86所,在校学生的数量也不断攀升。1901年,德国进行了教育改革,实科中学获得了与文科中学、文实中学相等的权利,其毕业生可以升入大学。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德国中等教育特点发生哪些变化。分析该变化出现的原因。
2020-07-09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思想的发展具有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上帝已经赐给我们一位品质高贵、方在青年的君主(指查理五世)作我们的领袖。这便引起了许多人的新希望。……所谓教士们,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至于用来保护弱者,惩治坏人的宝剑和鞭子,那是掌握在世俗权力的手中的。……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1840年中国社会进入近代时期,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近代思想界也开始了它近代化的历程。在西方各种思潮传入影响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近代思潮勃然兴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制度性因素,也包括精神性因素”……同时“中国社会的特定的历史土壤……从根本上限制、影响与规定着不同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向和格局”。

——孟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变迁的社会原因初探》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文主义出现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意义。

(3)依据材料三概括1840年后中国思想界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文化与经济政治活动关系的认识。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上》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荀子·王制》
材料二: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共同的纱幕(神学世界观)之下,处于睡眠和半睡眠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布克哈特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人生来平等,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者所处的时代和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促使“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的事件是什么?此事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黄宗羲、卢梭的思想主张。并分析两者主张的共同进步性。
2016-11-27更新 | 2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广东增城市新塘中学高二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8 . 温家宝在《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中指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相互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引入葡萄牙,在13世纪到达西方,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1450年前后,德意志人古登堡等用铅、锡、锑的合金铸成活字。从此,《圣经》不再是天主教神职人员独有的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说:“……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思想家
主要思想
孟德斯鸠
(1689-1755)
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伏尔泰
(1694-1778)
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卢梭
(1712-1778)
认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材料三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1)依据材料一,概括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播对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巨大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基本主张。
(3)材料三中康德阐述了哪一观点?这表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怎样的新高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