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4 道试题
1 . 有学者指出:18世纪,过激的人们借助理性这一普遍的永恒概念,所推行的只是强权和压制。启蒙运动导致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置于生态环境的对立面。人们认为运用科学不仅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也可以改造社会,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该学者意在说明
A.强权政治压制了思想解放B.启蒙运动破坏了生态平衡
C.启蒙运动存在一定的缺陷D.科学研究推动了社会进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750年“美学之父”德国的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他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二是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反映了
A.对于理性思潮的批判B.工业革命发展的新需求
C.人主体地位开始确立D.对审美情趣的感性关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从16世纪下半叶起,英国皇家学会、法兰西科学院等先后成立。这些科学社团旨在“把先前分散孤立的科学家集合起来以便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帮助”,许多人因为科学上的贡献被封为贵族。这说明英法两国
A.政府对科学家的控制加强B.科学开始从宗教神学中独立
C.科学研究成果领先于世界D.科学研究的组织化和建制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790年,法国国民议会废除了长子继承制,取消了监禁专制授权令,这项专职授权令原来规定家长或者家族可以不经过任何审讯,就将孩子投进监狱;1791年4月,国民议会宣布,男女都享有平等的继承权;1792年,宣布可以离婚的政策。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A.法治观念开始深入家庭内部B.议会制共和制得到快速发展
C.家庭伦理关系发生实质变化D.社会关系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认为,国家不是公民权利的创造者,而是由公民权利派生的,是契约之下的产物,国家的权力应该属于所有签订契约的人民,不能捍卫或侵犯了公民权利的政府,就违背了人们建立政府的初衷,就没有合法性。这一学说
A.正确揭示了国家的起源问题B.推动了近代民主宪政政体的建立
C.标志着社会契约论臻于完善D.促进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政府架构的思考。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子、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后世及其他国家的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2021-04-20更新 | 309次组卷 | 25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2019年高三上期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他们面临着双重使命:既要把人从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又要避免滑向纵欲主义;既要声张自我牟利的正当性,又要将社会引向公序良俗;既要正视古典美德共同体一去不复返,又要展示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民嘉年华’的年代”。“他们”(       
A.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B.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恢复了被基督教泯灭的人性D.开辟了否定权威的理性新时代
2019-12-25更新 | 803次组卷 | 45卷引用:2019年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晏婴说:“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认为周礼能“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孔子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在他看来,人在其本性上原本相差无几,只是由于后天习俗的不同导致彼此道德品质的差别。因此,孔子认为,要想达到“仁者”的理想境界,关键在于个体的内心自觉,“我欲仁,斯仁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侧重于要求社会关系双方对已克制权利的索取、对人克尽义务的相互性。《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人必须“以诚载道”方能与其他人和谐相处,并认为“民无信不立”,必须“言而有信”、“敬事而信”方能立足社会。

——摘编自周庆玲《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

材料二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西方文明充溢着追求自由、敢于冒险的海洋精神。因而,西方文化从源头上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保守思想存在根本的差别。西方人更加向往独立与自由。他们认为世界万物一切价值虽不必然为人所创造,但都是人所经验可及的,个人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西方人还倡导通过个人奋斗和竞争实现个人价值,强调自主、自立、自我奋斗。“人是生而自由的”,“确信和崇尚人类合乎逻辑地推理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主张“知识就是力量”,宣扬“科学万能”等。

——摘编自孙兰英陈嘉楠《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西方传统价值观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先秦时期先哲提出的有关社会价值观方面的主张,并分析这些主张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近代西方社会价值观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022-11-30更新 | 127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7—18世纪,欧洲社会不再颂扬个人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各种爱国人士的塑像竖立起来,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这反映出欧洲
A.封建专制王权进一步强化
B.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扩大
C.启蒙运动推动思想的解放
D.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显现
2019-06-18更新 | 662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9年陕西省汉中市高三第一次校际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法国卢浮宫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被查理五世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1792年,卢浮宫成为公共博物馆并于第二年正式向公众开放。18世纪卢浮宫的功能发生变化是因为
A.加强王权的政治需求B.复辟因素的彻底根除
C.启蒙运动的逐渐深入D.宫廷文化的日益普及
2020-09-16更新 | 443次组卷 | 19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