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晚期的文化气象,当然也不拘一格,虽不全然会有反传统、重个性、重自由这一系列,但这一风气仍弥漫于思想、文学与艺术倾域,当是对于传统权成及礼教规范诸种压力的反弹,也是在反弹过程中的反思。一时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风气所及,即使系出朱子理学的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诸人,抗争奸邪,意气慷慨,置生死于度外,其行为作风也已是狂狷之流,不同于世俗的乡感。明、清之交,国亡家破,顾炎武、黄宗羲最痛心之余,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仍是与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风气,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代严酷的成权压制,新断了这一段反思的检讨与创新的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在启蒙运动中,对于国家性质的提问引发了自由与人权的观念。这两个观念其实与希腊古典思想关系不大,却毋宁是宗教改革后重新界定神思引中而来。人类与个人都蒙受神思,神创造了人,而且神爱世人,因此人权是神圣的,人的自由不应由别人剩夺。于是,国家是由个别国民合订的契约所创设,以服务国民。这一转折,遂在“国家”的定义中注入个别国民的权利,为民主政体确立了天赋人权为其基本要求。

——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出现启蒙精神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外启蒙精神内容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3 . “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的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这个“他”是(     
A.柏拉图B.孟德斯鸠C.伏尔泰D.卢梭
2021-05-2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瑜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8世纪,法国思想家梅里叶无情地揭露封建教会和封建国家的罪恶,他把未来的社会描绘成自由公社的联盟,人人都做有益于社会的工作,都以平等的权利享受一切社会财富。这一思想
A.反映了下层民众的基本要求B.深受巴黎公社革命的启发
C.与孟德斯鸠的主张基本相同D.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思潮
5 . 西方近代人文精神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指出尘世生活是大自然赋予的,歌颂了人的爱和重要性。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描绘了一个世俗女性高贵、优雅以及沉浸在现世美好生活中的形象。

——摘编自张淑钏《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

材料二 宗教改革的动机原本是宗教性的,然而却结出了丰硕的世俗之果。它导致了凌驾于欧洲世俗权力之上达千年之久的基督教会的分裂,从而为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创造了条件。由于每个人都可以在信仰中直接与上帝发生联系,这样就使得宗教信仰成为个人的事情、内心的事情,从而使人在精神上获得了一种真正的自由:恪守“天职”、勤奋节俭的新教伦理则成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精神前提;宗教宽容精神成为一种普遍的时代背景,这种新时代背景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理性与民主政治的发展,并最终汇聚成启蒙运动的澎湃洪流。

——摘编自赵林《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弘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

——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及精神内核,列举两位与薄伽丘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教改革结出的“世俗之果”。
(3)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兴起的“新的历史条件”。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哲学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中国形象不断被西方启蒙文化利用,从宗教上的自然神论到无神论、宽容主义,从政治上的开明君主专制、哲人治国到东方专制主义,中国形象已经经历了宗教之争、哲学与宗教之争、哲学与政治之争、政治之争、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済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筼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问题与领域》

材料二 如果说,18世纪欧洲(主要是法国)的启蒙运动使人从神权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追求个体从大家庭中冲决出来取得自由平等独立的权利和地位。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日之争。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思想家运用“中国形象"的背景,及“争论结果对中国形象不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方启蒙运动互鉴对方文化的异同。
2021-04-1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也是人类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学家之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人本性善论和感觉论,而法国当时一度盛行的“积极教育”成为卢梭萌发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直接现实动力。卢梭倡导归于自然、顺应自然的教育,以实现培养自然的自由人之目标,主张对15-20岁的青年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博爱教育”,青年的主要特征是“性情的变化,频繁的愤怒,心灵的不断激动,使得孩子难以管理”,集中体现为“反对被控制”。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其《爱弥儿》著作中,散见于《忏悔录》《波兰政府论·教育章》以及《新爱洛漪丝》等著作。

——摘编自尹达《论卢梭“博爱”青年教育观及其实现路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作为教育学家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卢梭能够成为“最伟大的教育学家之一”的时代背景。
8 . 中、法两国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举世闻名的大启蒙思想家。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倡导理性主义,批判封建教会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2021-03-22更新 | 322次组卷 | 55卷引用:2012-2013学年湖南浏阳一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陈乐民、周弘所著《欧洲文明进程)的目录摘编: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2021-02-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卢梭在《爱弥儿)一朽中完成了人类“发现儿童"的历史使命,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意年”概念,明确指出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把儿童看作儿童,儿童有他自己的地位,拥有与成人平等的权利。这表明卢梭
A.注重教育的人文化B.重视教育的平民化
C.最早关注儿童教育及社会地位D.主张儿童与成人政治权利平等
2021-02-0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