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格拉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到公元前6世纪,在中国和希腊都开始出现了哲学家。在此以前,中国已有《尚书》《诗经》,希腊已有《伊里亚特》《奥德赛》等等,它们都在不同的程度上为古代哲人们提供了思考的资料。在古代希腊,原有祭神求福的传统,但哲学家出现以后,他们开始思考世界“始基”是什么的问题、并且试图以某种物质作为“始基”来解释世界。在古代中国,也长期有祭神求福的传统,可是在西周时期就开始有了对天将信将疑的思想倾向。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重人事而不重天,这都反映了一种人在自然关系上的某种精神觉醒。在古代希腊,许多哲学家都讨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书都是集中讨论这一问题的著作。在古代中国,也有孔子主张爱有等差的“仁”,墨子主张爱无区别的“兼爱”等等,不同的学派都为自己的主张作了论证,处于争鸣的状态中。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们当然不可能解决人与人的关系上的认识问题,他们能对此有所反省,提出问题,并试图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是一种精神的觉醒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和希腊哲学思想的共同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和希腊先哲精神觉醒的表现并简析其意义。
2023-07-24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东方与世界的对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作为一名附带而为的教师,他取得了永垂史册的成功。他的教导和他个人的品格都记录在《论语》一书中。……苏格拉底是保守派的主要代表,当时腐败的政治和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生活准则使他深为忧虑。他永无休止地和朋友们谈话,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考查一切已有见解。他坚持认为,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或绝对美的观念。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乾隆(1711-1799年)与华盛顿(1732-1799年)是同一个历史时代中西世界权力巅峰的两位名人,但两人的现代性和对后世的影响却大不相同……当乾隆帝去世时,没有一个人会料想到,帝国盛世的幻象将在短短的四十几年后就被击破。在地球的另一端,乔治·华盛顿去世的时候,留下的是另外一份遗产。

——据严明《中西文化风物志》、吴晓波《乾隆与华盛顿》整理

材料三   “新加坡的成功的确是个奇迹,这里没有被外国殖民,没有当谁的附属国,或被某大国专门扶持。新加坡人是靠自己振兴了国家,这在全世界非常罕见,新加坡的经验比日本更能让中国受益。”

——197811月邓小平访问新加坡时与李光耀的谈话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苏格拉底在交流方式及思想主张上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概述孔子所处的另一个“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生活准则”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指出乾隆统治时期的中国面临怎样的盛世危机,从社会性质巨变的角度指出“帝国盛世的幻象”“被击破”的表现,并说明华盛顿留下的具有“现代性”的“遗产”主要指什么。
(3)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新加坡和中国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你以“文明在包容互鉴中向前发展”为视角,结合材料三与所学,任选一国阐释其原因。(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针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带来的社会问题,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要体察民情,“为政以德”;针对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要求统治者恢复西周的等级秩序;在哲学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摘编自刘孟骧《中园儒学史话》

材料二   对于智者学派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苏格拉底则大胆地提出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进行修正;对于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所造成的社会混乱,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已有的美德”等观,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日趋衰颓的城邦制度。

——整理自《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对后世东西方的主流思想分别产生的深远影响。
2022-07-14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历史上看,真正有影响、有作为的哲学,都不是远离时代的哲学;而且,越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越是哲学大发展的时代。如西方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近代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都是产生于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他们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丰子义《哲学要回应时代的呼唤》

材料二 欧洲思想的近代转型从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其后经历了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世纪的科学革命等多个阶段,至终迎来18世纪启蒙运动的高潮,而其后果就是法国大革命,前后历时足足有五个世纪之久。

——摘编自陈方正《牛顿学说在欧陆的传播与启蒙运动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哲学家的思想主张和其主张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并分析该时期哲学家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欧洲思想转型的主要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希波战争期间(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449年),雅典民主制不断深化。公元前461年,通过法案剥夺了贵族会议的参政职能,使得雅典的3个民主机构——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独立担负起管理国家的责任:公元前457年开始,第3等级的公民也有权担任执政官。公元前443年伯里克利开始担任首席将军,进一步完善民主制。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伯罗奔尼撒战争后,雅典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事就是所谓的民主政府审判并处死了哲学家苏格拉底。这个时期的社会和政治都很混乱,苏格拉底的死证明了雅典司法制度的脆弱。苏格拉底追求真理的热情将希腊哲学导向了一个新的方向:对内在的道德的强调。苏格拉底试图发现普遍而正确的道德,反对智者对道德价值的怀疑。他认为美德能带来幸福,最理想的生活应该是关注道德,遵循理性的指引。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就是道德知识。

——摘自马克圭《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希波战争期间“雅典民主制不断深化”的表现。结合所学,概括希波战争的胜利对古希腊文明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结合当时雅典的社会状况分析苏格拉底关注道德哲学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和法律制度的完善,生产与科技的发展,古希腊有识之士愈来愈认识到人本身的力量,认识到是人而不是神在主宰世界。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存在时万物存在,人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把人看作是万物的核心和衡量万物的标准,这无疑是对人的尊重。苏格拉底通过自己对社会的认识,结合普罗泰格拉的观点,加上了道德标准,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更深层次地认识了人文主义。

——整理自汪太贤《人文精神与西方法治传统》

材料二 如果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放在一起,那么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就经历了从14世纪到18世纪的近400年的发展。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先进的知识分子首先对天主教展开了猛烈的抨击,破除人们对宗教的迷信。然后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为西方社会发展资本主义在理论上扫清了障碍。这场长达四个世纪的运动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摘编自王安邦《中西启蒙运动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内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人文精神的认识。
2022-05-21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自测题(五)
7 .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它们因现实的需要而生,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99年,将近70岁的苏格拉底被指控有罪,案件经执政官初审立案后,最终交给一个由500人构成的大法庭审判。……按照当时的审判程序,须经过两轮。第一轮,原告指控,被告申辩,完毕后马上投票;如果认定被告有罪,则进入第二轮,由原告方和被告方各自提出一个处罚方式,可以附带相应理由,然后再由审判团进行投票。第一轮投票结果,苏格拉底是280票对220票被判有罪;在做完有关刑罚方式的答辩后,第二轮投票,审判团以360票对140票的结果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于苏格拉底而言,(审判)是他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次绽放和表演;于雅典民主而言,(审判)是永远也洗不去的污点和伤痕。

——摘编自诺洪果《苏格拉底的审判及死亡》

材料二   它(第三共和国宪法)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也没有规定公民的权利义务,甚至没有明确规定政体。……(宪法)保证了制度运转65年,妥协的宪法还有它另外一面更加重要的作用。首先,资产阶级各集团的妥协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了对付红色革命,他们必须妥协。其次,……使人们有了对宪法做出重新解释的余地,宪法可以随着资产阶级各集团力量的消长进行灵活的变通,……无需彻底变更……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沈坚《试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中的稳定因素》

材料三   民主、起始于人民意愿有效实现。……从人大代表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到政协委员参与基层协商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使全过程人民民主从价值理念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制度形态,治理机制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人民论坛”栏目系列评论(2022.3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雅典法庭成为雅典民主“黄金时代”表征的主要理由。从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角度,说明“审判”是苏格拉底生命中最辉煌的“绽放”;从对古代雅典文明影响角度,说明此次审判是永远也洗不去的“污点”和“伤痕”。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近代法国民主进程中的重要文献。阅读材料二,概括这部宪法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当时促成“妥协的宪法”的主要集团,分析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根本原因。
(3)阅读材料三,对比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特征,一句话概括现代中国民主的突出特征。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基层民主的主要形式。综括材料一、二、三,探讨人类民主发展进程的主要启示。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检查官有安尼图斯,一个民主派的政治家;美立都,一个“年青而不著名”的悲剧诗人;还有李康,一个默默无闻的修词家。他们坚持说苏格拉底所犯的罪是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宣传其他的新神,而且还以此教导青年、败坏青年。那些起诉者在法官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起,就到处宣扬着“有一个苏格拉底,他是个有智慧的人,他思考着天上并探究到地下的事,而且把坏的东西说成是好的。”而苏格拉底却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最终他被判死刑,并于公元前399年就刑,年约七十岁。

——摘编自[英]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摘编自[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苏格拉底“智慧”的表现。从政治、文化两方面指出苏格拉底时代雅典社会的缺陷。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这些思想家批判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武器。仔细阅读材料二,分析这些思想的局限性。
2022-04-2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2届高三4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人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人性是善,还是恶?人是神的创造物,还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自古以来,东西方的很多哲人不断思考对人的认识问题,争论也不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况《荀子·性恶》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韩非子·心度》

材料二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材料三   天主教会极端蔑视人性,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原罪说),肮脏的,下贱的。人的一生就是为赎罪而活着,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意义。人性受到极大的压抑,人甚至是没有资格被表现的。在中世纪,艺术是被用来歌颂神的。

——摘编自《》

人只要有信仰,无须任何中介人或代表者,就可获得上帝救赎的恩典,信仰使得人与上帝面对面,“没有任何受造之物居于其间”,人只要有信仰,无须外在的律法和戒律的约束、无须善功和赎罪,就可得到基督的公义和永恒的生命,信仰使人摆脱了一切外在的束缚。

——摘编自李平晔《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孟子、荀子、韩非子在人性论方面的观点。根据各自的人性论观点,他们对统治者分别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2)基于对材料二所述问题的思考,苏格拉底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人灵魂得救的问题上,16世纪初时天主教会和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
2022-04-0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作为一个人民,除了遵守法律,还有什么方法能够使自己少受城邦的惩罚?”他认为“守法就是正义”,正义也就是守法,两者本身是一回事,这既是拥有和坚持正义的表现,又是守法的表现。同样,苏格拉底也极其反对用民愤来左右审判的做法,他曾在处理“十大将未收阵亡兵士之尸”一案中,毅然强顶民愤,“虽恐吓万端,他全不顾”。苏格拉底探讨了如何公正地执行法律的问题,在对其最后的审判中,使得人们更能体味“法律是人世间最后的判决”。苏氏还认为神法与人法不同,“因为人类是不可能都聚集到一起的,而且也不是都说同一种语言的”,所以,神法不是人制定的,神法的效力强于人法,“违犯神所制定的律法的人是无法逃避刑罚的”。

——摘编自李鼎楚《论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西塞罗对物和人的因素视而不见,认为法律源于神,“法律是神的一贯意志”,但西塞罗认为自己的使命是把神的法律世俗化。在西塞罗那里,法律起源于神却并不神秘,“人与神共同具有法”,人通过与神共有的理性,必然能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相对应的法律。古希腊自然法学说的罗马化,也是西塞罗一生的重要使命,因此,在西塞罗的法律起源理论中,神只是起点。西塞罗以永恒普遍的自然法为前提推导出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竭力强调在理性面前人人平等,这种思想是有其时代根据的。他从自然法理论推导出共和政体的法制思想,认为应依照自然法组织共和政府,他指出在这种政体中,无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以“服从法律为美德”。

——摘编自段祺华、刘小兵《荀子和西塞罗法律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苏格拉底和西塞罗的法律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格拉底和西塞罗法律思想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