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艺复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思想方式上说,文艺复兴的意义更为巨大。它首先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和其他外界权威对思想的牢牢束缚。它不但抛弃了神的眼光而改用人的眼光,而且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人、社会和自然。……这就是文艺复兴树立的思想原则。……从此,自然科学大踏步地前进。从哥白尼到牛顿,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上帝的立足之地日益缩小。礼拜堂日趋没落,实验室欣欣向荣。人类开始向自然挑战,向神学挑战,向人类本身挑战。佛罗伦萨之所以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是因为它是社会变动最多的国家,在那里文学家和艺术家能享受充分自由。

——根据尹虹《略论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等整理

材料二   在这批启蒙哲人中,最杰出者为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和卢梭。在一个还处于专制王权统治,出版遭到审查的时代,这些启蒙思想家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正是因为他们真诚地希望启发民智,要把潜藏于每个人自身之中的理性召唤出来,挣脱任何外在权威的束缚,使人类走出不成熟的依附和奴役状态,成为敢于运用自己理性的独立的、自由的人。

——摘编自李宏图《“理解启蒙运动”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兴起的背景,并指出其在文艺复兴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启蒙思想的核心主张,并说明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的原因。
2022-07-1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明清以前的绘画对于“自我”的关注较少。随着文人画审美意识的发展,同时明末思想界逐渐孕育的思想解放运动使文人的思想、个性得到了解放,此时画家们高度关注“自我”。慢慢地“我”呈现于画面之中,自画像作品逐渐增多。明清时期,部分士人挣脱“无我”枷锁,画中人物也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苏州人沈周的自画像呈现了眼睛、额头、皱纹和老年斑等更为个性的面部特征。绍兴人徐渭在自画像上写道,“吾年十岁手植青藤”“流光荏苒,两鬓如霜”“合作此图,寿藤亦寿吾”。江南画家唐寅、陈洪绶等也有自画像传世。

——摘编自《中国习画·学术研究》之张怡:《明清自画像浅谈》等

材料二   15世纪以来,意大利人热衷于古典文化,并效法古罗马人定制艺术品以获得不朽荣誉,自画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发展起来。画家多在宗教、历史等场景中插入自己的形象。威尼斯人改进了制镜技术,阿尔伯蒂的《论绘画》分析了数学、几何学与绘画的关系,推动了自画像写实风格的发展。画中人物脱离场景,独立呈现。丢勒、提香等人绘制了多幅自画像。丢勒在自画像上写到:“我,丢勒,在28岁时用永不褪色的颜料画下了我自己。”1617世纪后,欧洲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伦勃朗一人就创作了70余幅自画像,莱奥波尔多·德·美第奇则收藏了79幅自画像。

——摘编自巩芹宇《明代中晚期肖像画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比较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自画像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17世纪欧洲自画像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022-07-07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起,文艺复兴最先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各城市得到发展。当时,新兴的市民阶级,为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天主教会的神学独断。一度湮没千年的希腊罗马文化的大规模发掘、整理和研究,一时成为风潮和时尚。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抨击教会,无情嘲讽僧侣;另一方面始终坚信“上帝至上”的思想,怀着深厚的宗教情结,与教会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摘编自冯英《理性与信仰的交织——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宗教思想》

材料二   法国启蒙运动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启蒙思想家大力倡导科学、理性,以自然神论和公开的无神论向以罗马天主教为代表的宗教势力发动猛烈的进攻,他们反对神权政治,反对宗教迷信,批判信仰至上和蒙昧主义,普及文化和教育。

——摘编自徐辉《浅析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主要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城市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者相比,法国启蒙思想家对宗教态度的不同及原因。
2022-07-0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定理——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法】孟德斯鸠

通过理想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东西是主权而不是政府,主权总是在人民这一边,因为人民实际上就是公民的集合体。

——【法】卢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原因)。
(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孟德斯鸠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世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它更突出了新兴资产阶级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超越精神。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迫切渴望一种能够表达他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新文化,以便同仍然占统治地位的神本主义意识形态相抗衡。而古典文化中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优秀传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学者张椿年指出“文艺复兴的产生不能脱离中世纪在各个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它并不是这些方面简单的数的增长,而是有了质的变化。”

——摘编自[英]丹尼斯·哈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间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作为落后一方的中国向作为先进一方的欧洲学习的进程。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就中国方面而言,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力,渐渐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

——摘编自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与“外部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大力推崇和对现世幸福的赞美,与基督教所渲染的罪孽观念和禁欲精神是格格不入的。然而文艺复兴追求美感、享受生活的态度却得到了罗马教廷的积极响应。自15世纪中叶以后,罗马教廷就成为这场具有高雅格调的文化运动的重要赞助者,尼古拉五世、庇护二世、尤利乌斯二世、利奥十世等教皇都是文艺复兴的热情倡导者。许多人文主义者供职于教会或者受到教皇的资助。

材料二       宗教改革最初表现为一场回归传统的运动,只不过马丁·路德等人所要回归的是纯真信仰的基督教的传统。宗教改革家重振基督教信仰的主张则极大地威胁了罗马教会的现实统治,他们被教皇和罗马教廷视为不共戴天的死敌。与一般民众的宗教愤慨和经济抱怨相呼应,德意志诸侯们也在政治上对罗马教廷积怨颇深,他们准备利用一切机会来削弱罗马教会的势力,以便在自己管辖的领土上获得更多的权力。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赵林《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文化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文主义者的主张与教会理念之间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宗教改革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罗马教会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不同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会态度形成的原因。
7 . 中世纪晚期基督教神权统治下产生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场运动与宗教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世纪晚期,西欧基督教社会陷入了一种深刻的文化矛盾之中,典型地表现为基督教的崇高理想与罗马教会的卑污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西欧社会可能采取的变革方案只有两种:一种是顺应罗马教会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撕破虚伪的神性面纱,理直气壮地为人性的合理性进行辩护;另一种则是以虔诚的信仰来对抗堕落的教会,以圣洁的神性来驾驭败坏的人欲,重振早期基督徒的纯真信仰和纯朴道德。

材料二   文艺复兴运动虽然主张复兴古典文化,但是他对于基督教社会的冲击力至少不是直接的,对于教会体制的威胁更是微乎其微……它并不反对罗马教会的政治权威和现实统治。此外,人文主义者所赞美的古代异教徒的享乐主义生活态度还进一步助长了教会神职人员的奢靡风气。正因为如此,许多人文主义者供职于教会或者受到教皇的资助。

材料三   路德发起宗教改革运动的基本宗旨就是要重振基督教理想,把宗教的根基从外在的“善功”转向内在的信仰,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罗马教会的神职人员手中,转移到每一个拥有信仰的基督徒手中。这些主张极大的威胁了罗马教会的现实统治,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被教皇和罗马教廷视为不共戴天的死敌。

——以上材料摘编自赵林《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文化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两种方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方案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教会对文艺复兴的态度及其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改革宗教的主张以及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共同诉求。
2020-08-0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黑死病的普遍死亡使人们把目光从来世转向今生,开始珍视生命的价值和自我价值,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瘟疫过后,中世纪的伦理道德松弛了,死亡阴影、惨淡生存反而激发了对美好的事物的热望,人们渴求奢侈品,许多人转而追求尘世享乐。黑死病推动人文精神在人类意识中的觉醒。为了破解黑死病原因,欧洲各地出现了创办大学的热潮。……新兴大学对瘟疫和外科学的长足进展,医学发展推动了科技发展。

——李荷《灾难中的转变:黑死病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既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种种成果,也面临诸多全球化危机。(全球化)却是无处不在的风险隐忧、遍布全球的经济失衡、此起彼伏的区域冲突和触目惊心的生态危机……由资本主导的全球化充斥着掠夺、剥削和压迫,这与世人对全球化发展的期待相去甚远。只有找准全球化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黄炬、刘同舫《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新型全球化》


(1)有学者认为“黑死病加速了文艺复兴的到来”。根据材料一,分析黑死病是怎样加速文艺复兴到来的。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述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分析其对策。
2020-08-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近代西方思想家对自由进行了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在自由之路上,唯有通过信仰、成为基督徒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在这一过程中,基督徒通过信仰而获得的自由使其成为了“众人之主”。然而马丁·路德同样提出,每个基督徒同样也是“众人之仆”,要通过爱上帝、爱邻人来荣耀上帝,实现自我救赎。从这个意义上讲,马丁·路德将自由与道德和行善联系了起来,劝诫世人通过遵循耶稣基督的教导积德行善以获得自由。

——肖樊《马丁·路德的自由观》

材料三   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简述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主张获得思想自由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关于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政治背景。
10 . 中国明朝和西方文艺复兴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大体一致,都是各自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东西方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这种本来极有价值的共性由于社会体制的截然不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完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

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

将我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

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

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

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

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在爱神面前我毫无防范,

从眼睛到心灵全都门扉大开,

双眼变成热泪流淌的通道和源泉。                    

      ——(意)彼特拉克《歌集》

材料二    如果一个人把王阳明的学说看成一种单纯的方法,施用于孔孟教条之前,就很可能发生耿定向所说的“未信先横”,以为自己的灵感可以为真理的主宰。其后果,则可以由于个人的个性和背景而趋向于泛神主义、浪漫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这也就是王学的危险之所在。它存在着鼓励各人以自己的良心指导行动、而不顾习惯的道德标准这一趋向。1587年,李贽就走到了这条道路的交叉点。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芝佛院(李贽居住、讲习的僧院)内供有孔子像,他途经山东,也到曲阜拜谒孔庙。在李贽看来,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和佛家的“无”彼此相通,他攻击虚伪的道德,但同样不是背弃道德。……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四    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当然,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当时,仅仅依靠一群文人的思想的力量远远不够。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再者封建制度的沉疴积重难返,已到了封建社会的沉暮之年,整个社会的衰落也是历史所趋。

——张犇《试寻文人画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共性》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贡献。指出其与彼特拉克在思想主张上有什么相通之处,并列举我国当时体现这种思想倾向的艺术作品。 
(3)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的个性”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李贽思想形成的原因。与李贽相比,“欧洲式人物”在思想方面的突破性表现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对当时的东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2020-01-1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北碚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生学业质量调研抽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