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伏尔泰的主张和作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程朱理学把“理”当成最高的本体,把宇宙实体和宇宙规律与儒家伦理的原则结合起来,在道德实践上,“理”被强化为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虽然这个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有其很强的道德规范和指导功能,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所抑制的。因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心学。陆九渊、王阳明相信人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使人的道德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所以,从理学到心学,宋明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逻辑的内在的展开。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材料二   宋明理学曾在启蒙运动时期被广泛推崇。伏尔泰就曾指出,“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当然,伏尔泰为了达到反对宗教神学的目的,对中国文化和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赞美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就其结果而言,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极度赞美对法国的启蒙运动倒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美】麦克尼尔《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推崇宋明理学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希腊哲学繁星般的智慧天空中,其实智者学派也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级然在哲学争鸣的古希腊时代被苏格拉底的理性论批倒,但其将哲学的思辨注入了古希腊哲学思想的肌体;即使他们在思辨的道路上走到另一个极端,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没有智者学派,就很难设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冉海涛《古希腊智者学派之浅析》

材料二   文艺复兴在各方面都创造了毫不逊色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就:伯鲁乃列斯基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从古罗马万神庙而来,米开朗琪罗的圣彼得大教堂穹顶更是将恢宏壮阔、庄严崇高发挥到无以复加。

——张卫、朱江《略论文艺复兴建筑的历史成因及历史地位》

材料三   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被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18世纪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

——摘编自黄淳《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特点》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智者学派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智者学派的主要主张及其形成的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世纪”所倡导的主要思想及其产生的主要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史学进入一个转型发展时期。延续数百年的程朱理学走向没落,经史考据之实学思潮兴起,并且出现早期的启蒙思潮。士大夫对理学的批判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发展。顾炎式作为明清之际的“三大家”之一,他在史学方面的建树,反映和促进了这一时期史学的嬗变与转型。顾炎武历史观中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即对普通劳动者历史作用的认识和认识论等方面上。顾炎武认为“天子一位”,君主只是一个爵位,是人民“推举”而来的,没有绝对的贵胄,君主要重视人民。在认识论上,顾炎武的学识是建立在自身的实践基础之上的,他通过自己的学识与实践,正确论证了“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他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必须建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摘编自金海峰《浅析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的嬗变与转型》

材料二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先驱伏尔泰开创了理性主义史学,提出了理性主义进步史观;他把目光从传统的政治军事史转向文化史,把人类精神放在应有的位里;他批判了传统的西欧中心论,提出整体史的研究方法;他还首次提出“历史哲学”,这一概念。所有这些思想精华和将其理论付诸实践的两部史著《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使之享有西方“近代历史学的先驱”这一不朽称号。但是,伏尔泰对人的理性过分夸大和对中世纪的论战性的否定,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史家反击的焦点。

——杨芳《伏尔泰理性主义史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要概括顾炎武和伏尔泰史学思想主张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说明顾炎武和伏尔泰不同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
2022-08-1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蔡志忠《孔子说,仁者的叮咛》


材料二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藏书》写道:“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叙述道:“他(孔子)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

材料三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说:“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儒是以教任职,如外国教士之入议院者。……王者往,君者群,孔子能群天下人,非天下之君而何“陈独秀写道:“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宪,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材料四   【欧洲时报伦敦报道】10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出席了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并致辞,习近平和约克公爵安德鲁王子共同为全球第1000所孔子课堂——奥特利尔中学孔子课堂揭牌。习近平指出,多年来,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教职工为介绍中华文化、沟通人民心灵、搭建友谊桥梁倾注了大量热情和心血,取得了可喜成绩。


(1)据材料一,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主张?这一主张体现什么学说?概括孔子提出了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李贽和伏尔泰对孔子的态度及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三,同属资产阶级代表的康有为和陈独秀是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4)根据上述四则材料,古今中外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不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
2021-01-2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法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前夕,社会混乱、风俗腐败,教会势力一家独大,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的作家们极力寻求新思维,为革命制造舆论着中国的文化艺术思潮开始不断向外传播,伏尔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兴趣,他将中国的政治体系和道德伦理当成了一个理想的标杆,并从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中汲取了灵感,创作了《中国孤儿》并在巴黎枫丹白露宫上演,引起空前轰动。在启蒙运动中,他颂扬中国人性,透析中国风俗,批判当时法国文明中的虚浮现象,以中国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意念,凸显孔子及其伦理的卓越,希望法国人保有爱之美德,弃绝罪恶

——摘编自沈大力《伏尔泰与中国》、焦晹《浅析伏尔泰的中国情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宣传中国文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伏尔泰宣传中国文化的历史活动。
2020-01-2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雅思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古代中国不重神权的思辨哲学及对伦理道德的强调,与追求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相符,因此,一些启蒙思想家对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在其著作《风俗论》中提到,如果说某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伏尔泰还对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加以称颂。孟德斯认为,中国的统治者因为严格遵守礼教而取得成功。除了实现精神文化方面的推崇外,中国的园林建筑、服饰、风俗等也被当时的欧洲人所仿效。

——周晚菲《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所塑造的文化传统,并分别概述其思想演进和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推崇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的认识。

7 .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材料二:

时期人物主张
6世纪查士丁尼(东罗马帝国皇帝)各民族一体遵守的自然法是上帝神意制定的,因此是始终固定不变的。
13世纪阿奎那(意大利神学家)自然法和人法都受永恒法的支配,永恒法是上帝的意志。
17世纪早期格老修斯(荷兰思想家)自然法之母就是人性,社会交往的感情就产生于此,并非由于其他的缘故。
17世纪晚期洛克(英国思想家)自然法的内容是人们都有保护自身生命、健康、自由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如受到侵犯,就有报复、反抗的权利。
18世纪卢梭(法国思想家)国家制定的法律起源于社会契约,它是人民公意的体现。实行这种法律也即实行人人平等。

材料三:清前期修订的《大清律》一直沿用到近代。该律法的特点是以官僚机构组织法和刑法为核心。其内容包括行刑、户律(田宅、婚姻等)、兵律(军政、邮驿等)、刑律(人命、盗贼、斗殴等)、工律(河防等)在施行中,由地方行政机构行使判决权。1905年起,沈家本等人修订、编纂了《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和《刑事诉讼律草案》等。新刑律采用西方近代刑法典的体例,取消了适用刑罚上的等级制度。民国初年,伍廷芳提出“视一国之文明与否,需视其司法能独立与否,并其执法廉明与否。”他草拟的“宪纲大旨”包括保护基本人权等内容。在实践中,他坚决反对上海当局不通过法律程序随意捕捉人犯的行径,并推动中国第一次实行陪审团参与审判。他致力于普及现代法律观念,塑造司法新形象,并希望收回外国人在华的法律特权。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两者观点的异同。

(2)阅读材料二的表格,分阶段概括西方人对于自然法的认识。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各个阶段产生这种认识的社会背景。

(3)结合所学,解读从清前期到民国初年中国法律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6-11-27更新 | 752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阜阳三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8 . 哲学体系不仅仅属于个人,更属于产生它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越来越遥不可及。这些稀奇古怪的宇宙论不能符合人的需求,并且与人的基本经验背道而驰。……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材料二     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柏拉图学派等等,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找到它的信徒……在14至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数学和数学方法受到普遍重视,并逐渐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一些有远见的哲学家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吴仁平、彭隆辉《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
材料三     法国哲学家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上帝、人性、善与恶。同时,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少数教授和学者们的抽象争论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们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他们热情地承担了改良社会和人性的责任……最有名的、在许多方面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弗朗索瓦·玛瑞·阿鲁埃,他以伏尔泰的笔名闻名于世。在他漫长的生涯里,写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哲学发展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出现的背景。
(3)列举材料三中伏尔泰一部有代表性的“有趣著作”。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伏尔泰的思想为例,说明法国哲学家们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哲学研究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9 . 伏尔泰认为朱熹理学是“理性宗教”的楷模,是唯以德教人,“无需求助于神的启示”。中国的“理”,既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中国“立国古老”和文明“完美”的原因。伏尔泰推崇“理学”的主要原因是(  )
A.理学的思想内涵丰富B.构建理性王国的需要
C.儒学在西方传播广泛D.启蒙思想批判力有限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代董仲舒以先秦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了法家、阴阳家、黄老等各家思想,发展了适应封建中央集权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其提出:“表章六经,罢黜百家”的建议城汉武帝采纳,当汉武帝意识到儒学经典及其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意义之后,儒学成为统治思想,更强化了两汉历任皇帝“好儒尊经”的政学之风,并开始了儒学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制度化之路。汉代博士制度、官学制度、选官及考核制度便奠定了儒学核心价值树观的主导地位。“独尊儒术”之后,汉代统治者修订了侧重道德的官吏考核和奖励制度,维护了君主专制的封建中央集权。

———摘编自杨汉民《汉代官制与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材料二: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求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的李大钊,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全盘否定孔子,他反对的是被历代封建帝王塑造成“专制政治之灵魂”。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自信。

——摘自《李大钊全集》第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儒学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这一时期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2022-03-04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杞县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