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技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荀子认为“天行有常”。老子崇尚自然,主张“无为”,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这些诸子百家的言论对中国古代科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盛唐之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历史时期,宋代文化以丰厚的底蕴、深邃的思想、恢宏的气势、瑰丽的色彩,把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推向高峰,不仅给近千百年来的中国民族文化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文明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自朱保书《辉煌的宋代文化》

材料三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摘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四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思想的特点。
(2)概括宋代出现的文化新现象,如何理解宋代文化对“全世界的文明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举三个例子说明。
(3)概括材料三、四关于中国科技停滞不前主要原因的不同看法,并谈谈你的理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以公元8世纪为界限,在此之前“阿拉伯人是以剑和舌为荣,而不是以笔为荣的”。在此之后,则变成了“他们把一切工作都归纳为剑和笔两个方面”。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阿拉伯文学的突出成就B.造纸术的传播与普及
C.西学东渐促进科技交流D.印刷技术的推广作用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思想对科学技术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也有很强的消极影响。儒家的教育思想长期在封建社会教育中占主要位置,知识分子为了考取功名只会一心只读圣贤书,将自己变成儒家学派的继承者。科学技术在儒家的眼中是属于雕虫小技,到了明清,这种忽视科学技术的情况更为显著。整个的社会都沉浸在四书五经伦理纲常的氛围中,完全忽视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儒家的思想是重视传统和继承,忌讳批判和创新。从汉代以来,统治者将所有的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全部整齐划一教条化,这种单一的大一统思想严重遏止了思想的个性化,扼杀了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阻碍了中国古代学者提出创新的学术观点。

——张馨元《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官本位的价值层面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主体是“工”的局面。但是处于“官上层”的统治者也需要掌握技术的工为之服务,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工”主要集中于“官府”的局面。在中国古代,凡有一技之长,且为官府所需者均须无条件地为统治者服务。 这样,就有利于古代中国技术的培养和交流,使得综合型技术得以可能更好地保存和传承。而且由于古代许多科学技术被纳入国家生活之中,这就形成了初始的科技组织与管理形式。这对当时的科技进步是有益的。而“工匠”在千千万万次的科技实践中拥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即使对自身经验有总结,但他们无法把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使之在社会中广为流传。

——艾凉琼《论官本位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官本位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4 . 【古代农业与士人群体】

材料 我国古代农书的数量众多……南宋初年的陈勇的《农书》,是现存最早记载江南农业情况的著述,也是最早以"农书”为书名的古籍。全书简明扼要,分为三卷,上卷讲种田一特别是水稻田,中卷讲牛,下卷讲蚕桑。陈勇总结前人经验和当时传说,加以实践检验后,选.择其中有用的写成此书,重点突出,如把养牛提高到与种田平列,并开创了将蚕桑作为农书重要内容的先河。

最为著名的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这是古代篇幅最大的综合性农书,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农桑通诀”六集,属于农业总论;“百谷谱”十一集,分述谷属、蔬属、果属、竹木、杂类等经济作物;“农器图谱”二十集,是王祯从前人的著作中辑集资料,根据自己对实物的.观察和创新,绘图写谱而成……集元代以前我国农机具之大成,是全书的重点和最有价值的部分,论述了260余种农机具,对每一种农机具都有图文字说明,并附长诗一首。

清初,《沈氏农书》,又名《补农书》,包括“逐月事宜”“运田地法”“蚕务”“家常日用”和“区田法”五部分,是继陈募《农书》后江南农业的再一次集中记载,内容琐细而切实。与陈勇《农书》一样,它也是私人编著的地区性农书,注重小规模农业经营中的技术总结,有点家训的味道。

——摘编自沈胜衣《农书中的“农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中国古代农书的一个特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是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代表性的科技成就,分析下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我国古代传统科技发展进入总结阶段   ②科技成就突出体现出实用性强的特点
③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研究与典籍归纳整理   ④涉农科技成就与“重农”政策密切相关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019-11-1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6 .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是50%。

材料二《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表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科技的特点,并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回答中国三大发明对世界发展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上古时期,许多文明古国基本上独立取得自己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是其中的一个中心。中古时期,巴比伦、埃及、希腊等国衰落,只有中国仍居世界前列,除了蚕桑、茶等农业技术、冶铁术、造纸术、造船、瓷器、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拱桥、针灸等外,远远比西方国家先进的成就还有:指南车、记里鼓车、水碓磨、龙骨车、石碾、风箱、独轮车、马颈套、弓弩、天然气井等。中国先进的技术成就和在天文、数学、化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向东、向南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和印度等国;向西传播到波斯、阿拉伯,并且扩散到欧洲,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申漳《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材料二正如艾赛亚•柏林所说的:“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恩《科学中的革命》

材料三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说:中国经济现代化曾经错失三次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年至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年至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美差距100年》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重大成就作用和意义
1961年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我国成为能制造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国防能力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4年籼型杂交水稻育成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整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中所说的“牛顿的原理和方法”指的是什么?说明牛顿的成就对思想界如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科技自身特点和思想文化背景角度,分析“中国经济现代化曾经错失三次历史性机遇”中错失前两次机遇的原因。

(4)材料三认为中国“1957年至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这与材料四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相矛盾吗?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古代农书与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以下为部分农书一览表

时间书名主要内容
先秦《管子·地员》《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对土壤、农时及耕作、栽培等农业技术的初步总结。
西汉《氾胜之书》记录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
北魏《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
宋代陈旉《农书》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依托于作者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
元代王祯《农书》综合性农书,其中《农器图谱》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
明代《种树书》专门记述果树、蔬菜、花草栽培。
《农政全书》传统农书集大成者,吸收了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并记录了新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

——摘编自胡道静《中国古代典籍十讲》等

材料二   《耕田》:“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穙种,七月、八月犁稀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类同。”说明豆类作物的轮作,起到了绿肥作用。《大小麦》:“冬雨雪止,以物辄菌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

——据《齐民要术》

材料三   《粪田之宜篇》:“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主张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以达到“地力常新壮”的目的,体现了“用类如用药”的思想。《善其根苗篇》:“今夫种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爱往来活水,怕冷浆死水……(水)浅深得宜乃善。”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

——据陈旉《农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异同。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时珍青年时代三次乡试不中,遂随父学医,并很快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发现历代医书谬误不少且多偏激守旧,遂立志对旧本草书籍进行全面整理和补充。为此,他“渔猎群书,搜罗百氏”,读遍子史经传、训诂注疏、金石农圈和医卜星相。李时珍带着研究本草的思路深入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湖北、河北、安徽、江苏等地。为解决疑难,拜农民、渔人、车夫、樵夫等人为师。他搜集了大量的标本和民间单方,对药物的生长、分布情况作了详尽的记录。历经27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在1578年完成了近200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部著作自问世以来,在国内辗转翻刻近200次,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流传于世界。达尔文称李时珍不仅是医学家,而且是一个博物学家,他的进化论思想汲取并引用了《本草纲目》的理论和例证。

——摘编自王剑、梅全喜《论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伟大贡献及学术价值》

材料二   虽然达尔文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对博物学的浓厚兴趣,但他的父亲非常希望其成为一名牧师。进入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后,达尔文很快失去了对神学的兴趣,反而阅读了大量生物学方面的著作。在剑桥大学的亨斯罗教授的推荐下,1831年达尔文乘坐军舰贝格尔号进行了长达5年的环球考察。达尔文收集到了大量关于生物变异的实例,并获得了最初的物种起源问题意识。为证明生物进化与人工育种之间的联系,达尔文对150多种家鸽进行研究。1832年,达尔文将其想法写成一篇35页的纲领;1840年又写下物种起源的论著提纲,直到1859年《物种起源》第一版才出版。在此后数十年,达尔文出版多部著作继续阐述进化论思想。1882年,达尔文病逝后被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牛顿墓旁。

——摘编自包庆德等《进化论: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及其内在奥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和达尔文成为伟大科学家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本草纲目》和《物种起源》产生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部著作的当代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是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三部中医学术理论、药学、临床体系的奠基之作问世。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收录了民间广泛应用的外来药物。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大医精诚”思想;《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五代时期,《海药本草》记录了海外传入的百余种药物。宋代,政府专设“太医局”培养中医人才,专设“校正医书局”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代医籍;文仕通医及文人从医以“兼济天下”成为潮流。明清时期,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政府和民间大力推行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广誉远、同仁堂、九芝堂等老字号中药堂、中药铺兴起。

——据李成文《中医发展史》

材料二  近代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当时中医界“或立奇方以欺世;或假托仙佛之方:或托西术东艺,欺人图利”。陈独秀指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的批判,最终酿成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 1920年代中后期以降,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

——据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对中医学态度的变化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