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1825年,魏源编撰的《皇朝经世文编》以吏政、户政、礼政等八纲为主要内容,常为当时施政之依据,风行海内。1841年,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印行数量不大。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社会主流观念滞后于时代潮流B.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C.经世思想成为挽救危机的法宝D.程朱理学逐步完善
2 . 有学者认为,洋务派同改良派的“变”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但是,比之布新,除旧更难。因为它会打破大大小小的旧饭碗,从而把代表私人利益的仇神招来。当它与历史的惰性合流之后,又会成为护旧的力量。该学者旨在说明当时(     
A.守旧势力根深蒂固B.社会思想新旧杂陈
C.除旧革新已成定势D.中体西用观念仍需更新
2022-11-30更新 | 488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04年,梁启超撰写的《新大陆游记》充斥着对中国固有传统的批判精神,渴望“向西方求真理”,1920年,梁启超撰写的《欧游心影录》则是在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端有所洞察后,发现中国智慧具有治疗现代病的启示价值。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变化缘于(     
A.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B.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
C.民主革命形势的变化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警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每年外洋杂货约耗银3500万两,故应“遍开五金煤矿铜铁之来源.广制煤油,自造火柴”。同时,首倡“立宪法”“开议会”.实行立宪政治。由此可见,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郑观应(     
A.突破了洋务思想B.肯定了“官督商办”的做法
C.借鉴立宪派主张D.初步提出“强国御侮”主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2022-09-08更新 | 7259次组卷 | 53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华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2022-06-16更新 | 13606次组卷 | 93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民族危机与救亡。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各种救亡主张(思潮)盛行一时,下表反映了部分主张的主要观点。

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教育教国一个国家能否得以长治久安,能否得以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日多.则国势日强
实业救国主张通过举办实业,.振兴商务来增强国力、民力,进而达到抵御外国入侵之目的

根据以上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运用同时期中国另外3种主张或思潮来论证你的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28更新 | 241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本书的遭遇

材料一   1895年秋,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群情激愤,痛心疾首,广州民间书局印行了曾任中国驻日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如图)。此时此刻,此书甫一出版自然洛阳纸贵,风行天下。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部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居然在八年前的1887年就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曾有人指责黄:“如果此书早就出版,国人了解日本,主战派大臣就不会轻易言战,于是战争赔款“偿银二万万可省矣”。

——摘编自雷颐《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

材料二   近代对日本明治维新了解程度之深且影响之著者,可数近代著名爱国外交官黄遵宪。他敏锐地看到明治维新的成效,又指明日本在追求富强的同时已有称霸野心,中国首当其冲可能遭受其害。《日本国志》于1887年夏完成。1887-1889年间,黄遵宪通过北洋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总理衙门推荐,但被“久束高阁”。黄遵宪转而寻求民间出版,但仍遭冷遇,说明民间认为有关日本之书不值得出。这本书迟至1895年底甲午战败后才正式刊行。对此,时人痛惜万分,称“虽风行一世,而时已晚矣”。

——摘编自戴东阳《论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以“一本书的遭遇”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他旨在强调
A.维新变法B.师夷长技C.实业救国D.中体西用
2022-01-12更新 | 4692次组卷 | 35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三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今夫日本,幕府专政,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创,国几不国,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夺我琉球、割我台湾也。”据此可知,作者主张(     
A.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B.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
C.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D.开启民智建立民族国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