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虽举起“科学”“人权”的大旗,却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1920年,陈独秀发表《谈政治》,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这说明陈独秀
A.推动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集体转型
B.由注重思想启蒙到政治改造的转变
C.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
D.对我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认知的改变
2 . 1921年初,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我们现在还要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不是政客组织的政党,也不是中产阶级的民主党,乃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中国彻底的大改革,或者有所附托。”这表明
A.知识分子走在社会变革的前列B.中共的成立加快革命思想传播
C.中共早期组织成员以工人为主D.新三民主义推动国民革命运动
3 . 辛亥革命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社会的一次重要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由辛亥革命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涛,于是有了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楔入到文化心理层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大事记(部分)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

1916年9月,《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12月由上海迁到北京。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办学方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国民社、学生救国会等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主办的《新潮》《国民》等刊物正式出版。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2020-03-0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近代有人指出:“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人最后之觉悟”指文化的觉悟,为此,先进中国人提出的口号是
A.“自强”和“求富”B.“扶清灭洋”
C.“民主”和“科学”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2020-01-17更新 | 316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孤独。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就思想而言,五四实在是一个矛盾的时代,表面上它是一个强调科学,推崇理性的时代,而实际上它却是一个热血沸腾,情绪激荡的时代;表面上五四是以西方启蒙运动重知识为楷模而骨子里它却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美籍学者张灏在《五四运动的批判与肯定》


(1)根据材料一,谈谈怎么理解“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怎么理解就思想而言“五四”实际上是“热血沸腾、情绪激荡的时代”、“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2019-10-3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泽林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前练兵历史试题
6 . 1923年开始的科玄论战是一场关于人生观与科学的大论战。玄学派主张要反对科学主义,即科学万能论。科学派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认为科学是万能的,而陈独秀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
A.使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B.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
C.体现了国人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思考
D.使国人认识到欧洲政治制度的弊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学者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说:“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此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
B.达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
C.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解放
D.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的思想之必要,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既然最好的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那么最好的语言就适合于最好的思想。然而,最好的思想只能来自天才和学识,所以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我们记得,我们往往把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

——摘编自(意大利)但丁《论俗语》

材料二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德文圣经先后被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可以说民族语言的圣经版本,完全粉碎了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这把“拉丁锁——拉丁语。因此,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从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

——摘编自陈永麟《马丁路德的圣经研究与翻译》

材料三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摘自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但丁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和陈独秀在文学革命中的的主要贡献。综合以上材料,概述语言革新的积极作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胡适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走向》系列演讲中,开篇即指出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其后胡适提出新文化运动有“使人想起欧洲的文艺复兴”的“三个突出特征”首先,它是一场自觉的、提倡用民众使用的活的语言创作的新文学取代用旧语言创作的古文学的运动;其次它是一场自觉地反时传统文化中诸多观念、制度的运动,是一场自觉地把个人从传统力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它是一场理性对传统,自由对权威,张扬生命和人的价值对压制生命和人的价值的运动;最后,很奇怪,这场运动是由既了解他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又力图用现代新的、历史的批判与探索方法去研究他们的文化遗产的人领导的。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一场人文主义的运动。

——据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汉代,皇帝会诏令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祠祭。桂阳太守许荆“为设丧祭婚姻制度,使知礼禁……桂阳人为立庙树碑”;淮平大尹侯霸政理有能名,“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政府统一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同时,人们为“攘除凶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与富贵尊荣祭祀灶神。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洁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

——摘编自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等

材料二   据统计,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有的地方虽然坛庙尚存,但已没有什么祭祀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东南沿海地区的乡村,“昔年巨族皆建祠堂,今存者什之一”,祭祀活动难以为继。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中华民国公布“废除卜筮、星相,巫觋、堪舆办法”,“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视“逃信为进化之障碍”,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

——摘编自赵英兰、贾小壮《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间信仰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间信仰相比,民国时期社会信仰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