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1 . 1866年,由美国传教士创办的广州博济医院增办博济医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西医教育机构。1879年,学堂招收了两名女生并最终学成从医,学堂开办46年共培养了120多名毕业生,孙中山年轻时,也曾在此就读。博济医学堂的发展历程反映出
A.西方侵略手段更加隐蔽B.广州市民对西医较认同
C.近代教育受到西方影响D.“经世致用”新学风兴起
2022-04-09更新 | 410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届统编版一轮通史版课时夯基专题练-中国近现代史2-6近代中国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碰撞与交流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图是中国近代前期发生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个或者多个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或多个事件,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 . 早在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就认定“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到1894年,张之洞仍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十余年思想几无进步。这主要是由于
A.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B.洋务派的阶级局限性
C.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D.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2022-04-03更新 | 471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统编版一轮复习通史版-阶段检测卷(五)晚清至清末民初:内忧外患与救亡道路的探索
4 . 晚清时期,有学者主张在君权与民权之间折中调和,要有“君权”,才能完成反帝的任务;又要有“民权”,才能完成反封建君权的任务。这表明晚清时期
A.改良思想尚未成熟B.中体西用理念的推行
C.民主共和思想传播D.西学东渐进一步发展
2022-03-19更新 | 103次组卷 | 3卷引用:周年热点专题05日本明治维新155周年和中国百日维新125周年-备战高考历史复习之周年热点链接演练
5 . 1890年,薛福成提出:“《尧典》之定四时,《周髀》之传算术,西人星算之学未始不权舆于此。其他有益国事民事者,安知非取法于中华也?昔者宇宙尚无制作,中国圣人仰视俯察,而西人渐效之。今者西人因中国圣人之制作而踵事增化,中国又何尝不可因之?”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说明
A.中国古代科技的先进性B.西方国家强于中国的原因
C.学习西方长处的合理性D.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互动性
2022-03-14更新 | 539次组卷 | 10卷引用:黄金卷0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有史学家认为“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该观点认为“中体西用”
A.使封建文化形成新质文化肌体B.促进近代文化转型的作用有限
C.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模式D.阻碍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融
2022-03-09更新 | 315次组卷 | 5卷引用:中国近代史核心考点26两次鸦片战争-202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精炼
7 . 近代中国人民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本书的遭遇

材料一   1895年秋,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群情激愤,痛心疾首,广州民间书局印行了曾任中国驻日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如图)。此时此刻,此书甫一出版自然洛阳纸贵,风行天下。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部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居然在八年前的1887年就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曾有人指责黄:“如果此书早就出版,国人了解日本,主战派大臣就不会轻易言战,于是战争赔款“偿银二万万可省矣”。

——摘编自雷颐《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

材料二   近代对日本明治维新了解程度之深且影响之著者,可数近代著名爱国外交官黄遵宪。他敏锐地看到明治维新的成效,又指明日本在追求富强的同时已有称霸野心,中国首当其冲可能遭受其害。《日本国志》于1887年夏完成。1887-1889年间,黄遵宪通过北洋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总理衙门推荐,但被“久束高阁”。黄遵宪转而寻求民间出版,但仍遭冷遇,说明民间认为有关日本之书不值得出。这本书迟至1895年底甲午战败后才正式刊行。对此,时人痛惜万分,称“虽风行一世,而时已晚矣”。

——摘编自戴东阳《论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以“一本书的遭遇”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9 .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发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和“民主思想”的风气:以前不受关注的墨子学说受到空前关注,古代大批能工巧匠的名字也突然走到历史前台,频频见于报端。这主要是由于
A.儒学地位的衰落B.政治改革的冲击C.中西文化的冲突D.维新思想的影响
2022-01-28更新 | 639次组卷 | 20卷引用:历史(天津A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6年,主张废除中医的领袖人物余云岫(余岩)撰著《灵素商兑》,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批判,其后又持续著文力倡西医学、力主废除中医。思想文化界包括梁启超、梁漱溟等,在反思与批判传统文化时,也都对中医理论及中医实践中的庸医与迷信现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批判。

深研中医的文化学者杜亚泉著文回应,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以中华文明融汇外来文明。中医名家如陆士谔、陆渊雷、杨则民等,开始持续著书立说,回应挑战,主张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中西医药并存。

——摘编自张可荣李艳飞《近代中医存废之争的文化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医存废之争"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