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17年,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写道:“今之大患,在于一种狭义的国家主义,以为我之国,须.陵驾他人之国,我之种,须陵驾他人之种。”“爱国是大好事,惟当知国家之上,更有一大目的在,更有一更大之团体在。”胡适意在
A.揭露列强侵略中国的本质目的B.主张建立和平共处的世界秩序
C.宣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D.批判法西斯国家的种族优劣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1919年12月,《新青年》公开宣布:我们相信真的民主政治,必会把政权分配到人民全体,就是有限制,也是拿有无职业做标准,不拿有无财产做标准……对于一切拥护少数人私利或一阶级利益,眼中没有全社会幸福的政党,永远不忍加入。这表明当时部分知识分子
A.否定财产私有的合理性B.主张深入推行政党政治
C.反思西方民主政治制度D.宣扬民主科学启发民智
3 . 1922年梁启超说:“如今新文化运动这句话,成了一般读书社会的口头禅,马克思差不多要和孔子争席,易卜生差不多要推倒屈原……虽然他(思想界)流动的方向和结果,现在还没有十分看得出来,单论他由静而动的那点优势,谁也不能说他是进化”。梁启超的观点反映了当时中国
A.进步思想与反动思想斗争激烈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形成多元并存的社会思想潮流D.社会进化的思想占据主导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21年1月14日,北洋政府内务部指出,“查近来新思潮之传播,几有日盛一日之势,而印刷物实为其媒介。本部为维护治安,预防隐患起见……随时搜集研究,以期洞见症结,因事补救,不致蹈凭空过当之弊。”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B.北洋政府已无力抵制新思想
C.中共诞生利于新思想的传播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诗一   神童诗             汪洙等宋代以及后世的补充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诗二 春愁            丘逢甲(清)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诗三 蝴蝶 胡适写于1916年8月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结合中国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诗歌作品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历史中的某一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20-06-28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6月模拟历史试题
6 . 20世纪20年代初以梁漱溟、冯友兰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派诞生,他们主张“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用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该主张意在
A.强调传统儒学重要性B.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C.扭转新文化运动方向D.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主要来自西方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论者多将该运动以“反传统”一言以蔽之,其实,这场文化运动承袭着中华元典精神中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等要义。该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对传统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的倾向
B.纠结于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选择问题
C.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融合
D.借助传统文化传播西方的民主思想
2019-05-16更新 | 1101次组卷 | 29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社会》《新生活》《新江西》等。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A.催动知识分子主体意识觉醒
B.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
C.引发了许多救国思潮的涌现
D.对新闻出版业影响尤为突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和“家训”,都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孕育、发展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社会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的制约,受到维护封建“家庭”和“氏族”延续的思想的局限,受到封建“尊亲”、“忠君”和轻视妇女等观念的影响。汉代以后,特别是宋明以降,随着封建道德的日渐强化,“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愚忠愚孝”“三从四德”等教条,也贯穿于中国家训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

材料二   清代后期开始,家训开始走向衰落,不过在衰落的过程中也有几许亮光。譬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一批能够“睁眼看世界”的人,在对家人子弟的教育指导上,在传统家训中也掺进了一点点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现代因素,但终究因时代所限没能形成大气候。现代以来,家族传统观念逐渐被看成是一种思想和道德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想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家训文化的影响力已逐渐减弱。

——摘编自周舸《中国家训的历史血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训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现代家训的走向及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家训的现实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1912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注意到:“(浙军)带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游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发的中国人的辫子。……南京人民对浙军的暴行感到非常愤恨。”这段记叙表明当时
A.南京民众反对移风易俗
B.南京临时政府军纪涣散
C.民众抵制南京临时政府
D.民众思想觉悟有待提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