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西方和中国(思想史)各自都是变化万千,而思想的演变是与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变化密切相关的:中西双方之思想亦有其各自发展的内在理路。倘若把视点集中到中国,也应记住,冲击中国的西方是个变量,而西潮入侵中国之时,中国本身的传统也在变。(当然双方也都有许多——或者是更多——不变的层面)如果仅注意西潮冲击带来的变化,而忽视不变的一面,或忽视西方和中国文化传统自身演变的内在理路,必然是片面的。

——摘编自罗志田《西潮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再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点拟定一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 . 1915~1918年《新青年》第1卷至第5卷,“社会主义”一词共出现34次;1919年《新青年》第6卷,“社会主义”一词出现104次;1919~1922年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至第9卷,“社会主义”一词出现共达88次。这一变化反映出(     
A.十月革命影响各国革命斗争B.中国人反思西方文明的必要性
C.革命运动促进新价值观传播D.人民群众政治觉悟的极大提高
3 . 在1918年蔡元培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后,李大钊于1919年发文指出,“今日政治问题,就是面包问题”。此后,工读互助主义倡导者王光祈提出了“人人作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主张。这些主张(     
A.崇尚社会普遍生产劳动B.折射出社会心理的变动
C.以实现人人平等为目标D.反映了革命性质的变化
2022-08-26更新 | 303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清末民初的体育教材都包含了大量的兵式体操内容。1928年出版的《新学制体育教材》则摒弃了兵式体操的训练,为了促进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养成圆满的人格”,安排了田径、舞蹈、足球等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内容。体育教材的这一变化
A.深受民主科学思想影响B.顺应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迎合国民政府专制统治D.适应国民革命运动的需要
5 . 革命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指易姓和改朝换代,近代逐渐有彻底变化和根本变革之意。维新之意与改革、改良相近。有学者建立近代文献数据库,检索“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在1890-1926年的使用情况如图。图中关键词的变化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减弱B.工人暴力革命的兴起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发展D.救国的主流思想变化
2021-12-15更新 | 1056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再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陈独秀的“民主与科学”;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上述现象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中学”已完全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B.西方列强的侵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社会的巨变和社会逐步转型
D.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主张趋于激进
7 . 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俄国革命的成功实践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中华民族的逐渐觉醒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影响,使中国人重新思考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道路,进而对民主观念的阐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多重追求。如陈独秀提出"劳动阶级的民主",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这些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A.对于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B.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觉醒
C.认识到苏俄革命在中国的可行性D.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
2020-12-11更新 | 1652次组卷 | 25卷引用:广西钦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借重于古圣先王,在传统包袱沉重的中国、变化幅度最大的近代:演出最有声有色的现代剧,从而赢得人们的共鸣… … 这暴露了维新派受制封建群体意识,认为必须把西学和中学结合起来才适合国情。抽象地看这是对的,学习外国的东西,如不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之民族化是没有出路的。然而维新派的所谓“中学”实为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旧学”,并不见民族化… … 不能不指出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竭力装扮封建文化来为资产阶级的近代化变革运动提供理论依据,这本身就是一曲悲剧。

——黄达诚《试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中外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产生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方文化的性质差异是“古今之别”,还是“中外之异”;并由此产生学理(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上的差异,前者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后者强调文化的民族性。我们以前只讲历史的评价,忽略了东方文化派在学理上的贡献,这固然是片面的,但如今有的学者从一个极端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只以学理的标准来评价新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而放弃了历史评价的标准,贬斥前者,而肯定后者,这同样是片面的。

——郑大华《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等维新人士思想的特点及其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派的主张及其局限。
(3)据材料二,谈谈作者对五四运动前后文化派别评价原则的认识。
2020-10-13更新 | 19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若打破西方之上、西方历史的进步性、其他文明的相对滞后观念……11-13世纪当时中国 的“文艺复兴”时期。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与前代比较,没有任何一个领域不显示出根本变化。不仅是程度上的变化(如人口增加,生产普遍发展,对内、对外贸易增长等等),而且是性质改 变。政治风尚、社会、阶级关系、军队、城乡关系、经济形式均与唐朝这个中世纪式的贵族帝国迥然不 同。一个新世界诞生了,其基本特点已是近代中国的特点……但这新世界生存于连续不断的入侵威胁中,侵略终于获胜,12世纪初帝国北方各省被夺,1273-1279年间全国被吞并。这种外来威胁与宋 代的经济社会史息息相关。它决定了10世纪末至13世纪末整个中国政治。

——摘编自(法国)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   胡适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不是政治的而是社会的和理性的,因而文化的更新必须先于政治的再造。胡适说:“如果对新文化的接受不是有组织的吸收的形式,而是采取突然替换的形式,因而引起旧文化的消亡,这确实是全人类的一个重大损失。我们应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形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这个大问题的解决……唯有依靠新中国知 识界领导人物的远见和历史连续性的意识,能够成功地把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自己的文化精华联 结起来。”也正是如此,胡适开始把这场中国“文艺复兴”的起源追溯到了那场运动―那场运动可与 欧洲的文艺复兴相比,其历史使命都是生活的世俗化和心灵从宗教权威下的解放。特别是它那起初 建基在藉“格物”以“致知”的律令上的科学方法。

——摘编自(美)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1917-1937)》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1-13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适对“这场中国文艺复兴”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2020-10-2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