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1 . 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是中国不断“开眼看世界”,不断用开放的心态去融入世界,不断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史。

材料   1872年,清政府正式选派120名幼童赴美,开启了近代中国官费留学的先河,其后,清政府又派遣一批留学生赴欧洲学习海军炮舰等技术。在这120名幼童和后来赴欧洲的留学生中,出现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启蒙思想家严复。

如果说最早去欧美留学的潮流,是在西学强势来袭的背景下被动作出的选择,甲午战争后赴日本留学的潮流,则多了一些主动性。1898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官派留日学生13人,到1905年达到高潮,约有8000多人。其中杰出代表包括孙中山、鲁迅、周恩来、蔡元培、田汉等。

“庚款留学”在1909年一1937年之间,由清华选派了留美学生总计1971人,并带动了大量“自助学者”赴美,这是开拓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一代留学生,很多人成为学科奠基人和学术栋梁,竺可桢、侯德榜、钱学森、钱伟长、梁思成、周培源、梅贻琦等都是“庚款留学”的杰出代表。

1915年,海归精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招寻自愿赴法求学的青年,至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等都是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俭学的。

到了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俄潮兴起,成为一种与大众留学不同的革命留学。它一开始就是严格而有目的的革命班干部培训,在中国留学史下,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产生了“留苏热”,从1950年开始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领导人。经过“文革”时期,1978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留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39.96万,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从1978年到2012年年底,短短34年。

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64.47万人,其中超过90%是自费留学生。

——摘编自郭霞《留学的世纪回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留学潮的主要变化。
(2)结合中国近现代留学潮的变化,说明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前,所谓国计民生,以赋税、盐政、漕运、河工为大端,议论风生,多以此诸项为中心。成书于1826年(清道光六年)的《皇朝经世文编》虽然出自魏源之手,而所列荦荦大端皆未出旧轨。但鸦片战后,夷务日渐渗入国计民生,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目。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的政治向来是奉六经为准衡,故六经就是中国的宪法。康有为的政治思想也是由六经里面抽绎出来的,他所以能做维新运动的领导者,造成一时的大风潮,也是因为他对于六经先做了一番维新革命的工作。

——李剑农《近代中国史》

材料三   1916年2月,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指出,中国必须抛弃延袭数千年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而这又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政治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至新文化运动前期)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开眼看世界的?
2021-04-19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皖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在翻译“science”时,主要引用儒家经典中的“格致”,少数人借用日语中的“科学”。到了1915年,“格致”在这一翻译中基本消失,“科学”成为定译词。这一变化反映当时中国学术界
A.受到新文化运动影响B.彻底抛弃儒家经典
C.放弃中体西用的原则D.理性认识西方文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两年内,国内出版的白话刊物屈指可数。1919年后各地白话报刊如雨后春笋般进发出来,据当时人估计,仅1920年一年,全国陆续创办的白话报刊就有四百种之多。这一变化
A.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广泛传播B.得益于新文化运动直接推动
C.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D.适应了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16年,陈独秀撰文将明中叶以来中国所发生的变化分为七期,第七期是“民国宪政实行时代”,强调“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不得不待诸第七期吾人最后之觉悟”原因在于“伦理思想,影响于政治,各国皆然,吾华尤甚”。陈独秀此番言论意在
A.说明思想启蒙对民主政治的影响B.纠正辛亥革命中的过激倾向
C.改造并发扬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D.赞扬民主宪政建设成果硕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19年,胡适提出“整理国故”,偏重于对国学的批判;但到1923年前后,学界新旧人物纷纷追随、模仿胡适整理古书的作风,国学魅力大增。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学界
A.秉承“夷夏之辨”观念B.反思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
C.否定西方近代民主思想D.致力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7 .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丧失了独立发展的政治、经济基础,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各种政治势力及思想文化界围绕中西文化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中 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1)以洋务运动为例,说明这一时期的“过渡人”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这种“摇摆不定”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借重于古圣先王,在传统包袱沉重的中国、变化幅度最大的近代,演出最有声有色的现代剧,从而赢得人们的共鸣……这暴露了维新派受制于封建群体意识……维新派的所渭“中学”实为儒家思想 为主体的“旧学”……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竭力装扮封建文化来为资产阶级的近代化变革运动提供理论依据,这本身就是一曲悲剧。

——黄达诚《试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中外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


(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新派处理中西方文化的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这一角度,分析作者这一观点的片面性。
材料三   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在 1917 1 1 日写的《答吴又陵(孔教)》


(3)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应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2020-03-04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新文化运动初期,追求“独立人格”和“个性解放”成为反对旧礼教的思想武器;但伴随着运动的发展,“改造社会”、“建设新社会”被思想界逐渐提到了突出而重要的地位。这种变化可说明
A.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条件初步具备B.思想界已形成了救亡图存方式的共识
C.当时知识分子们认清了中国基本国情D.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2020-06-12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春季联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15年,陈独秀对儒家“三纲”的批评着眼于它“压抑了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1916年2月,陈独秀批判孔子、孔教、儒家纲常是立足于“儒家纲常与共和制度的深刻矛盾”。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B.社会时局出现变化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10 . 【用词变化】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中国读书人……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问题:
(1)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3)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要求:有结论有史实。)
2019-10-15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