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1 .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主张在家庭内部保持融洽、和谐。他认为,作为子女要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在处理夫妻关系上,丈夫要忍让、克制;兄弟之间要努力发展友谊;女人持家、男人治国若无节制和正义,就管不好家、治不好国;不论男女,只要有节制和正义,就是最好的男人和女人。

—摘编自王世军《希腊哲学家的家庭观》

孟子主张的家庭成员行为准则是仁、礼、义、慈、孝、敬。“仁”就是要孝敬父母、关心他人;“义”就是要尊敬兄长;“礼”就是要谦让;“慈”是长辈对晚辈要慈爱;“孝”和“敬”则是晚辈必须履行的对长辈的尊敬和赡养等义务。孟子认为处理好父母兄弟的关系不仅能使家庭和睦,还能影响政治。

—摘编自高智《试论孟子的家庭观》

(1)阅读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和孟子家庭观念的共同点。

材料二

16世纪以前,大家庭(拥有自己的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子孙满堂甚至四世、五世同堂的家庭)在英国社会中占有绝对比重。

16世纪末17世纪初,核心家庭(一夫一妇式小家庭)已经是绝大多数英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年轻夫妇虽建立自己的小家庭或从大家庭分离出来,但父母长辈对青年男女的择偶或择业还有一定的权力。

在1700—1850年英国初期工业化阶段,绝大多数工人仍以手工劳动为主,分散于以家庭工业经济为特征的手工工场中,由于工业的机械化不完善,核心家庭仍是生产劳动的基本单位。(在工人之中)妇女和孩子成了独立的挣工资者,不再是家庭劳动的补充,16、17世纪家庭中的家长制权威必然被取代或发生变化。

自1850年起,英国核心家庭失去了作为生产单位的机能,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家庭体制确立。英国社会出现了总生殖率下降、妇女单身率增长及头婚年龄提高等现象。

—摘编自谢天冰《近代化和英国家庭体制的变迁》

(2)阅读材料二,概括英国近代家庭演变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英国家庭演变的因素。

材料三

1920年春夏之交,《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开辟了“废除婚姻制度”的讨论专栏。

讨论伊始,废婚派人士“哲民”开宗明义,强调“婚姻制度是万恶的源泉”,是强权的赘疣;主张夫妻制度的人,犹如迷信国家主义和专制主义的人一样;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罪恶。其他废婚派人士也都主张废除婚姻制度,实现男女自由结合。

保婚派人士“葆华”认为自由恋爱无异于乱交,“今天甲和乙恋爱,明天乙向丙恋爱,完全成了乱交状态,使兽性冲动逐渐增加”,如此“提倡公妻主义”,是蔑视女人的人格,所以坚持婚姻应在自主的基础上实现一夫一妻这一“绝对的信条”。其他保婚派人士也大都反对废除婚姻,反对绝对的恋爱自由。

—摘编自熊培云《民国的“另类笔战”:要不要废除婚姻和家庭》

(3)你如何看待上述婚姻争论中的观点?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8-09-13更新 | 169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思想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贯穿中国近代史始终,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材料二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王韬评论他“实倡先声”的含义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这一思想观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说明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曾“照搬外国的经验”,指什么?实践遭挫折后,中共又进行了怎样有益的探索?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看法的发展趋势。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而,在那个时候,不愿意变的人更多。所以,一方面是沉重的压力:变局迫来,逼使认识深化;认识的深化又推动改革越出旧界。另一方面是沉重的阻力:新旧嬗递的每一步,都会遇到被利益和道德召唤来的愤怒的卫道者。近代中国就在这种矛盾中拖泥带水地趔趄而行。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康有为和谭嗣同为例,分别指出维新运动时期他们是如何应对“沉重的阻力”的。

材料二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近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3)请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史实分别说明中共“十八大”提出坚定“四个自信”的底气的来源。
2018-12-05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4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走向。请结合洋务思想加以说明

材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材料三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以及因此而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则进一步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一元结构,……西方文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了进一步的传播,……《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贡献,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新青年>创刊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

(3)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西方文化如何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传播。据材料三,归纳《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材料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4)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运用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4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看法的发展趋势。

2018-01-03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富平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历史期末训练试题(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19年2月,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这反映出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
C.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
D.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出“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趋势。
材料一: 近代中国某学校的课程表(1876年)
时间 课程内容 备注
首年 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1、由洋文而及诸学共须八年。馆中肆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
2、至于汉文儒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
二年 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三年 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七年 ……
八年 ……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1)材料一中的学校最有可能是近代中国哪一政治派别创办?运用材料一的信息说明理由。
材料二: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国别
译书类别 英 美 日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录 5 2 24 7 38 7.1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近代思想观念更新
代表人物 主张
李鸿章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康有为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独秀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三位近代人物学习西方的目的有何共同之处?并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康有为对李鸿章、陈独秀对康有为的“观念更新”。
2016-11-2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湖北黄石有色第一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7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出“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趋势。
材料一 近代中国某学校的课程表(1876年)
时间
课程内容
备注
首年
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1、由洋文而及诸学共须八年。馆中肆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
2、至于汉文儒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
二年
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三年
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七年
……
八年
……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学校最有可能是近代中国哪一政治派别创办的并说明理由。
材料二   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国别
译书类别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录
5
2
24
7
38
7.1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 近代思想观念更新
代表人物
主张
李鸿章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郑观应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康有为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独秀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的三个层次,并分析其在背景和目的方面的共同之处。概括并说明康有为对李鸿章,或陈独秀对康有为的“观念更新”
2016-11-27更新 | 2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四川雅安中学高二10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新文化运动时期,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干脆把 Democracy一词译作平民主义,而放弃了以前常用的“民主主义”“民权主义”等译法,“平民”一词充斥报刊,成为极时髦的用语。这反映了他们(     
A.对民主的理解发生了变化B.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存在差异
C.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D.力图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材料二   李贽提出“无私则无心”,信奉李贽之学的冯梦龙,在“三言”中把社会上一切过分的贪欲的行为都当成自己批判的对象,但又未回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老路上,认为人们的私欲,只要不损人不贪心不欺诈,实在就有该满足的必要。后来的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提出“以欲为本”的理欲观,一方面肯定人欲的合理成分,一方面强调“理重于欲”,反对认欲为理。

——摘编自温孟孚《理学的发展与“三言”中的人欲观》

材料三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摘编自迟云飞《无奈的沉沦——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的理学家们是如何“推陈出新”的?并简要评价理学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人欲观,并简述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以来儒学地位的变化,并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认识。
2023-05-1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文主义思想是14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兴起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追根溯源,远古的希腊人已经具备了这种人文主义思想。在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在希腊神话中表现为人神同形同性;在希腊宗教中表现为盛行多神论;在艺术上表现为希腊建筑强调柱子变化,甚至把人像变体为柱子形式,在雕塑中发现了人体美,创造了纯洁无瑕的理想化的裸体雕塑。

古希腊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大海成为人们同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希腊商业的发达。希腊人与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这使希腊形成一个开放的社会,逐步形成了古希腊人自由、开放、质朴的性格。特别是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之后,希腊人更是所渴望和追求自由。希腊文明和其他文明一样,也借鉴了其他文明的成就为自己所用,“不过希腊人借用的,无论是埃及的艺术形式,还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和天文学,都烙上了希腊人独有的智慧的特征。这些特征归纳起来,就是虚心、好奇多思、渴求学习、富有知识。”

一一摘编自孙凤玲《浅析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有利条件。

材料二   我们常说的西方启蒙运动指17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为反对专制统治以及打破天主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束缚而进行斗争,形成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的启蒙在严格意义上讲开端于19世纪末的“百日维新”,往前追溯的话较早体现出启蒙思想特点的是洋务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人们的思想解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主流思想认为可以称之为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价值目标上,西方启蒙运动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和打破天主教会对世俗的镇压为目标,宣扬人的解放,追求人的自由、平等;中国是以“救亡图存”为目标在思想领域进行启蒙的。从主要内容及旗帜上看,西方启蒙思想家在哲学层面否定基督教教义,深刻批判经院哲学贬低理性的态度,宣扬理性的价值,打出“人权”的旗帜: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所批判的是儒家礼教中落后的家族宗法制度及其陋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旗是“民主”与“科学”。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启蒙运动有力的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国启蒙运动促进了中国政治力量的发展,给中国的民主革命提供了动力源泉。

——摘编自王安邦《中西方启蒙运动之比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西方启蒙运动差异的原因,并指出二者对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
2023-03-02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