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为20世纪上半叶国文教科书选文情况(部分)。据此可知(     
出处选文(部分)语体情况
1923年版叶圣陶《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大铁椎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庄子秋水篇》《最后一课》《天演论导言》《莫尔斯传》文言文119篇,白话文59篇,文白的比例约为2:1
1935年版叶圣陶、夏丐尊编《国文百八课》《庄子四则》《杨修之死》《愚公移山》《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课》《荷塘月色》《项链》《背影》文言文58篇,白话文86篇,文白的比例约为2:3
A.编者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继承B.培养实务人才成为社会共识
C.民主与共和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D.文学革命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2 . 这场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这场运动是(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国民革命D.一二·九运动
2023-03-08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陈衡哲出身缙绅之家,后留学美国,成为北大第一位女教授。她回忆清末初读林纾翻译的小说《不如归》时,因其所言情事类似从小背诵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才更好接受之,而缺乏此类成分的新文类就很难戚戚于心”。这一材料说明(     
A.思想启蒙需要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B.新文化运动借传统文化宣扬新思想
C.古典文学蕴含大量婚恋自由的主张D.社会环境对人的观念具有决定作用
2023-03-02更新 | 542次组卷 | 9卷引用: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新文化运动引入科学的概念,就是要改变劳动方式、方法,发挥劳动者的潜力;引入民主的概念,就是要使劳动者意识到作为人应该享有“人的权利”,有占有自己劳动所得的权利。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以解放中国劳苦大众为宗旨B.重视提升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C.全盘否定传统儒家思想文化D.始终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2023-02-09更新 | 375次组卷 | 21卷引用:云南省百校联考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20世纪20年代,国内的诸多政治团体竞相标榜自己的“革命”性,如无政府主义派倡导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倡导阶级革命,中国国民党倡导国民革命,中国青年党倡导全民革命等,政治氛围仿佛变成了“不革命即是反革命”。这(     
A.是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的表现B.体现了国人彻底改造国家的意愿
C.说明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已开辟D.反映出当时各派救国方案的趋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在《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一文中说,学生作文的标准就是“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其理由就是“国语容易学习、容易通晓,而且实在重要……有许许多多中等学校毕业生都不能用古文发表自己的思想”。据此可知,胡适主张(     
A.实现白话文全面取代文言文B.增加国文教学中的西方元素
C.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历史价值D.借助文学革命进行思想启蒙
7 . 某美国学者曾说:“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挑战与18世纪的欧洲先哲们的际遇不同。后者从宗教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而前者则是以抛弃(至少是揭露)‘科举心态’‘盲从’以及摒弃习以为常的‘为社会所钳制’的国民性为己任”。该学者意在说明(     
A.辛亥革命推动国民民族意识觉醒B.中国知识分子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C.思想解放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相连D.新文化运动以批判传统的礼教为目标
8 . 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吴虞认为墨子关于社会起源的见解和卢梭的“民约论”很相似,方授楚则认为墨家有主权在民的思想;吕思勉为认为《管子》中的“轻重”诸篇与近代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很相似。这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     
A.全盘否定了儒家的全部学说B.把西学中源作为指导思想
C.发掘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D.存在较为多元的学术流派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就各国的文化发展的历史看,文化(自然包括哲学)的发展大体上总是通过“认同”与“离异”两个不同的阶段来进行的。“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的一致和阐释,是文化在一定范围内向纵深发展,是对已成模式的进一步发掘,同时也表现为对异已力量的排斥和压抑,其作用在于巩固原有的主流文化已经确立的界限与规范,使之得以定型和凝聚。“离异”则表现为对原有主流文化的批判和扬弃,即在一定时期内,对原有主流文化的否定和怀疑,打乱既成的规范和界限,以形成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乃至颠覆,这种“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就是文化的转型期。

——摘编自胡伟希《中国本土文化视野下的西方哲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楚。)
2022-12-23更新 | 211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18年11月,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集会上首次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李大钊也发表演讲,热情歌颂劳动者的价值;次年,《新青年》等报刊出版纪念劳动节专号,一些专为劳动者创办的刊物出版发行。一时间,“劳工神圣”“劳农神圣”响彻思想界。知识分子此举意在(     
A.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B.为社会变革寻找新的力量
C.讴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D.动员群众参加国民大革命
2022-11-21更新 | 865次组卷 | 15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营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