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中国文化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五四的文化启蒙,是戊戌变法、清末留学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在文化方面的历史积累。就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引进而言,无论美国的、英国的、法国的、日本的、俄国的,也无论古希腊古罗马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当代的,都受到了热烈欢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致力于思想启蒙为宗旨,也是近代以来首次大规模的本土化的文化改造运动。五四启蒙的受众是广大经过清末民初中国教育的转型而纷纷出现的新式学校的学生。这是中国社会经过较长时间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变化才诞生的新型知识阶层。这个阶层刚刚出生,就满腔热情地呼应了新文化运动的召唤,成为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

——摘编自李良玉《启蒙、救亡与革命时代的终结——再论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

材料二   以儒家学说为主干的封建意识形态一直延续下来。本质上,这种意识形态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要求格格不入。它既不能为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提供科学知识,也不能为资本主义的工商贸易与民主法治要求提供价值支持。因此,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必须以知识革命为历史前提。中国近代化的这种价值外摄的特点,决定了近代文化实现知识革命的基本特征必然是“学习西方,批判传统”。

——摘编自李良玉《超越“五四”对传统的批判》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与新型知识阶层诞生相关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变化”有哪些?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前期“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 . 1898年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时,意在中学容纳西学,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提出“兼容并包”时,已是对旧式学人和儒学的宽容。这一变化
A.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
B.是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决定的
C.反映出西学获得绝对统治地位
D.表明西学东渐下中学渐趋式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
A.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2019-06-23更新 | 661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第六次质量考评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2019-04-09更新 | 409次组卷 | 28卷引用:2015届江西高安中学高三高考冲刺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着从“大夫——士”到“士大夫”转变。春秋以前为“大夫——士”“士之子恒为士”。“得士者昌,失士则亡”流传于战国时期,“游士”们不但周游列国而且从原有身份中游离出来。“士大夫”这一概念在此时出现,指居官或有职位、社会地位的文人。


(1)根据材料概括“士”的“身份”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促成其变化的历史因素。

材料二 “科举取士——国之大事。

宋朝苏辙在《上皇帝书》称,“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弃旧而为士者也”。“(明末)科举所得,十之八九皆白徒”,“士”的构成继续发生着巨大变化。马克斯·韦伯在谈论官僚系统时谈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开科取士的深层含义绝非关于考试技术层面的层层设计……”


(2)归纳宋明时期“士”的特征,分析“开科取士的深层含义”。

材料三 从“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15年6月20日)呜呼,中日交涉,今以平和解决告矣……我辈号称士大夫者乎,勿诿过政府,政府不过我辈之产物而已;勿借口于一般国民,一般国民皆最善良之国民,以校他邦,言之有理即可无愧色……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顾炎武)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


(3)梁启超所代表的“我辈号称士大夫”们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局面?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如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

历史事件提及次数
新文化运动44
五四运动45
辛亥革命47
巴黎和议/凡尔赛/和平大会议87
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133
十月革命/俄国革命287
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448

——《近代思想史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材料一中“那个世界的部分”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国际国内因素。
2019-01-0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会异常活跃、变化剧烈,对历史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重大的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14-18世纪的世界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之中,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反映此种变革的启蒙思想。在西方,伏尔泰、孟德斯鸠以及卢梭是他们的代表;我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黄宗羲、顾炎武以及王夫之。欧洲的启蒙运动成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化迈进;而明清之际中国的启蒙思想只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试结合中外史实说说哪些因素促成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到来。(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9-01-0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江西省赣州教育发展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
8 .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但是《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所发表的文章中专门讨论民主和科学的合计不超过10篇。而同时期《申报》等新闻媒体和保守派对《新青年》关注的焦点却多集中于文学革命。出现这一现象说明
A.新文学是传播民主科学的载体
B.国民并不关心民主科学的实质
C.新文化运动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2019-02-13更新 | 295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12月)历史试题
9 .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 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 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 。-一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 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
材料三 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 直接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先进的中国人科学传播所起到的共同历史作用 。
10 . 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中国人在不断地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不断进行着思想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认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所以应当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孔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的思想主张在当时的先进分子、广大青年和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材料二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此则平均地权之要旨也。中国以农立国,而全国各阶级所受痛苦,以农民为尤甚。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

——孙中山《国民党一大宣言》

材料三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济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并简析其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思想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