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16年,陈独秀撰文将明中叶以来中国所发生的变化分为七期,第七期是“民国宪政实行时代”,强调“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不得不待诸第七期吾人最后之觉悟”原因在于“伦理思想,影响于政治,各国皆然,吾华尤甚”。陈独秀此番言论意在
A.说明思想启蒙对民主政治的影响B.纠正辛亥革命中的过激倾向
C.改造并发扬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D.赞扬民主宪政建设成果硕大
2 . 1915年,陈独秀对儒家“三纲”的批评着眼于它“压抑了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1916年2月,陈独秀批判孔子、孔教、儒家纲常是立足于“儒家纲常与共和制度的深刻矛盾”。对这种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因时而变B.陈独秀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D.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绝对否定
2021-01-06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学程考试历史试题
3 .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丧失了独立发展的政治、经济基础,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各种政治势力及思想文化界围绕中西文化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中 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1)以洋务运动为例,说明这一时期的“过渡人”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这种“摇摆不定”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借重于古圣先王,在传统包袱沉重的中国、变化幅度最大的近代,演出最有声有色的现代剧,从而赢得人们的共鸣……这暴露了维新派受制于封建群体意识……维新派的所渭“中学”实为儒家思想 为主体的“旧学”……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竭力装扮封建文化来为资产阶级的近代化变革运动提供理论依据,这本身就是一曲悲剧。

——黄达诚《试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中外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


(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新派处理中西方文化的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这一角度,分析作者这一观点的片面性。
材料三   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在 1917 1 1 日写的《答吴又陵(孔教)》


(3)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应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2020-03-04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19年,胡适提出“整理国故”,偏重于对国学的批判;但到1923年前后,学界新旧人物纷纷追随、模仿胡适整理古书的作风,国学魅力大增。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学界
A.秉承“夷夏之辨”观念B.反思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
C.否定西方近代民主思想D.致力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变化是由于民族危机引发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解决这个危机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它的内容,它的特点,也都是由于这个危机和解决这个危机的要求所决定的,都是为解决这个危机服务的……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并且决定了如何改造它们。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变化有多个观点,请依据其中的一个观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反对、修改皆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2020-02-05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青年》封面变化表



上表为《新青年》封面变迁表。从表中提取历史变迁的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15年,陈独秀对儒家“三纲”的批评着眼于它“压抑了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1916年2月,陈独秀批判孔子、孔教、儒家纲常是立足于“儒家纲常与共和制度的深刻矛盾”。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B.社会时局出现变化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8 . 【用词变化】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中国读书人……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问题:
(1)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3)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要求:有结论有史实。)
2019-10-15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16-2017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梁启超对谭嗣同的精神阐释着重于两方面:早期的《谭嗣同传》若力阐发其舍生收义、拯救中众生的献身精神、博大胸怀及烈士形象;1920年的《清代学术概论》则主要弘扬谭氏“冲决网罗”、批判纲常名教、排斥尊古观念的“思想彗星"形象。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洗礼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D.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10 . 1920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令,凡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统一运用语体文(白话文),许多杂志纷纷采用白话文刊行,到1924年,中学语文课本已经收入新文学作家的作品。这些变化说明当时
A.白话文体已深入人心B.文言文已经彻底消亡
C.文学革命的成绩突出D.变革的形式主义严重
2020-01-16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