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1 . 1915~1918年《新青年》第1卷至第5卷,“社会主义”一词共出现34次;1919年《新青年》第6卷,“社会主义”一词出现104次;1919~1922年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至第9卷,“社会主义”一词出现共达88次。这一变化反映出(     
A.十月革命影响各国革命斗争B.中国人反思西方文明的必要性
C.革命运动促进新价值观传播D.人民群众政治觉悟的极大提高
2 . 革命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指易姓和改朝换代,近代逐渐有彻底变化和根本变革之意。维新之意与改革、改良相近。有学者建立近代文献数据库,检索“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在1890-1926年的使用情况如图。图中关键词的变化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减弱B.工人暴力革命的兴起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发展D.救国的主流思想变化
2021-12-15更新 | 1056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10月联合质量测评历史试题
3 . 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再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陈独秀的“民主与科学”;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上述现象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中学”已完全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B.西方列强的侵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社会的巨变和社会逐步转型
D.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主张趋于激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下图为对近代某历史事件影响的叙述。该事件是
◎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
◎导致了文艺领域的变革,形成广泛的文艺革新运动
打破了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
◎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结构发生了新的根本性变化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2022-05-12更新 | 20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洋学术输入以来,中国人对是之态度,亦经数变。现在文化前途的改变,乃是整个社会组织的改变,并非一枝二节的问题。这个问题,乃中国与西洋之所同,而非中国之所独。具体言之,即是中国与西洋,以及全世界的各民族,沿都要携手相将所走上一条新的径路。其间固无一个民族,下能够守旧而不变;也断非那一个民族,尽弃其所固有;而仿效别一个民族的问题。因为照现状;彼此都是坏的,而且坏得极相像,一切现象,都是整个社会的一枝一节,其变化,都是受整个社会的规定的培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更》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1-08-29更新 | 21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术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看似虚悬无薄,实则前进的方向全是受其指导。中国是一个学术发达的国家,几千年来学术分门别类,各致其精。如欲详述之,将数十百万言而不能尽。现在所讲的,只是思想转变的大略,及其和整个文化的关系。

西洋学术输入以来,中国人对其之态度,亦经数变。(一)其初是指采用西法者为用夷变夏,而极力加以排斥的。(二)继则变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再进一步,就要打倒孔家店,指旧礼教为吃人,欢迎德谟克拉西先生、赛因斯先生,并有主张全盘西化的了。其实都不是这么一回事。现在文化前途的转变乃是整个社会组织的改变,并非一枝一节的问题。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完成于1939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将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期间,中国人向“西洋学术”学习的态度,依照阶级变化划分历史阶段、说明各阶段的阶级属性,并选择其中一个阶段进行阐述。(要求:时间准确,理由充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2-04-07更新 | 232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俄国革命的成功实践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中华民族的逐渐觉醒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2年上海《申报》创刊50周年,报馆借机延请各界名人对最近50年世界及中国的变化进行一次总结,梁启超应邀撰写了《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的文章。

梁启超把近五十年的中国人的进步历史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到同治年间借了外国兵来平内乱,于是曾国藩、李鸿章一班人,很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对于这方面的事项,觉得有舍己从人的必要,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所经过时间,比较的很长——从甲午战役起到民国六七年间止。约二十年的中间,政治界虽变迁很大,思想界只能算同一个色彩。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恰值欧洲大战告终,全世界思潮都添许多活气,新近回国的留学生,又很出了几位人物,鼓起勇气做全部解放的运动。


(1)结合相关史实,对梁启超的"三期进化"观点加以评论。
(2)请用一个关键词概括上文中五十年内中外历史的重大变化,并阐释你的理由。
2021-05-17更新 | 18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近代思想的转变1923年,梁启超应邀为《申报》建馆五十周年撰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五十年间……读书人的脑筋却变迁得真厉害。记得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到如今“新文化运动”这句话,成了一般读书社会的口头禅。

材料二   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但这一期内,思想界受的影响很少,其中最可纪念的,是制造局里头译出几部科学书。……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他们的政治运动,是完全失败,只剩下前文说的废科举那件事,算是成功了。……第三期新运动的种子,也可以说是从这一期播殖下来,这一期学问上最有价值的出品,要推严复翻译的几部书……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读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
(2)结合所学,概述第二期中为改变“制度不足”进行的探索。
(3)你如何看待近代国人思想的转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至嘉靖年间,小说的特点是事有所本,不完全虚构、凭空编撰,具有一定的史实性和正统性,都极力强调儒家义理。嘉靖以后的小说不再一味地遵循儒理,小说中情盛于理的意识愈加浓重。清初至乾嘉时期,正统儒理得到了强化,重新注重讲论儒理,部分小说成了儒士作者的传声筒。清代嘉庆以后,随着八股文的逐渐衰败,小说也不再受限于儒家义理的论说,时常出现批驳和反对等言论。

——王玉超《明清科举与小说》

材料二   以戊戌变法失败为契机,引发了梁启超等人的反思,他们把由原来以变革政治制度为中心的变法运动一变而为以“新民”为标志的文化启蒙运动。在“小说界革命”推动下,小说创作被提高到社会改革的至关重要的地位。五四过后,纷纷出现的新报刊、新团体,大多以科学和民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科学和民主作为动员群众的口号。小说,由于其特有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就被新文化先驱首选为启蒙的工具。

——王媛《启蒙文学思潮影响下的小说创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小说特点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说作为文化启蒙工具的背景及影响。
2021-12-26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