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8 道试题
1 . “她”字的诞生

1823年,来华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中,因汉语里没有字与“she”相对应,他将其译为“他女”。

1864年,传教士罗存德在为教会女子学校编写英语文法书时,可能受到广东话或客家话影响,将所有的第三人称都译成了“佢”。1878年,曾求学英国的广州人郭赞生将传统的“伊”字用于翻译女性代词。

1918年,周作人指出:刘半农曾提起创造一个“她”字,但用新字在印刷时需要铸很多铅字很不方便,所以暂不提倡,而可用“他”暂代。在一些响应者看来,这个字本身就是女子独立和与男子平等的象征符号。

1919年,《新青年》刊登了《英文“she”字译法的商榷》一文。此后“伊”字指代she的方案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她”也为更多的人所了解。5月20日,白话诗人康白情在《晨报》上发表《北京学生界男女交际的先声》,成为在报刊上正式使用“她”字的第一人。1920年,留学英国的刘半农以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思念。20年代中期以后,“她”字大量流行开来。


(1)依据材料,概括女性新代词发生的变化。
(2)结合所学,分析“她”字出现的原因,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惊醒了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冲破“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路,拉开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帷幕。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一潮流,大致经历了新思想萌发、维新思想成熟、民主共和思想兴盛、民主科学思想高涨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等几个阶段。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1)“新思想萌发”阶段,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概括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
(2)为追求“民主共和”,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指出这次革命的指导思想。
(3)“民主与科学”是近代哪一运动的旗帜?这一运动兴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指出这一时期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发表的文章。
2020-09-2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思想的解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古代东、西方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主张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还成为东、西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二

薄伽丘卢梭康有为陈独秀伏尔泰莎士比亚
梁启超达·芬奇鲁迅孟德斯鸠严复胡适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文选》


(1)依据材料一,分别举例说明孔子和苏格拉底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从“近代东、西方思想解放”的某个侧面,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
示例:主题一: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复苏关键词:薄伽丘、达.芬奇、莎士比亚添加关键词:拉斐尔(或米开朗基罗)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的主张。任举两个具体事例,围绕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2020-04-2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A卷)
4 .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

——《韩非子》

民乏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道德经》

材料二   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在甲午前,他写了一篇《孔子改制考》。他说孔子根本是个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做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正因为两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罔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

——胡适《吴虞文录序》


(1)概括材料一中三个人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黄宗羲思想“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比较康有为、胡适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态度。据此谈谈当今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认为中国技不如人,主张学西洋“为民生日用,军器制作之源”的“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学等”。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强调“科学之功用,非仅在富国强兵及物质上幸福之增进而已”,应求真致用并重,要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

——据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等编制

材料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较19世纪中期有何显著变化,并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简要概括近代前期和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色。
2020-04-0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线上月考(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材料二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加以说明。

材料三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3)材料三中福泽谕吉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遵循了这一主张吗?说明理由。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
2020-04-18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唐末五代始,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再度相继崛起,对中原农耕世界发动规模日益巨大的撞击。于是,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处于一种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等多重交融的状态。长期以来存在一个流传极广的说法:“崖山之后无中国”,即蒙元入主中原使传统中国遭受了“文明的中断”。这一说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批判。蒙思明先生则认为元代在生产技术、科学、文艺各方面成就,都有较准确的科学性和较丰富的人民性,不仅不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而且还有它独特光辉、承前启后的功绩。

——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发展轨迹》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大批耶稣会士、商人和使者来到中国,把西方早期近代化的科技文化介绍到中国。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指出:“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显著差别,他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在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大多数的学者忽视了中国文化的西传及其对西方文化的积极影响。其实,中西两大文化体系之间蕴含的某些共性及其相互交流的互补性。西方启蒙思想家以耶稣会士为媒介,“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直至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还可以看到孔子思想的影响。

——陈梧桐《明史十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并予以简要阐述。
(2)根据材料二,比较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侧重点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的新发展并予以简要评价。
2020-03-1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实验中学2020 届高三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至18世纪,以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为代表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打出“人权”这一鲜明旗帜,反对一切外在权威。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摧毁天主教权成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新的致权。他们在宗教、哲学、政治学、文学、美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对现实的黑暗和不公进行猛烈批判,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摘编自张帅《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主要代表思想家理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与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有着很深的渊源,二者都对各自所处社会的封建文化进行激进批判,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理性精神的崇尚和革命导向作用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致的。然而,“18世纪欧洲启蒙学者渴求从宗教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则为着改造自己身上的奴性而斗争,这种奴性源于家庭权成而不是神权专制。”中国的启蒙更是在外侮不断、列强侵略的情况下反对封建礼教为打破愚昧无知对人们的侵蚀而进行的被动性启蒙

——摘自王志红《中西启蒙运动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法两国思想解放运动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法两国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020-03-0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九师联盟2019届高三押题信息卷1文综历史试题
9 . 儒学的传播与挑战

材料   19世纪与20世纪初期,儒学在中西方社会变革中不断传播又遇到诸多挑战。



分别概括上述材料关于中西方对儒学态度的变化。请选择表中任意一个历史阶段,结合材料与所学,评析中西方对儒学的态度。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际上,董仲舒所完成的工作比起他的先辈来说要容易得多,因为他处于一个了不起的历史关头。这时,宗法一体化结构与独尊儒术在皇权干预下终于成为现实。董仲舒的学说内容庞杂,但总的来说是集前人学说中有利于宗法一体化结构的内容于一体。他提炼、强化了《韩非子》《吕氏春秋》《公羊传》中君权至上的大一统的政治论,并把它和邹衍等阴阳家们的天人感应、五德终始的学说相结合。他继承了孔、孟的有为的行为、伦理学说,并以荀子的性恶说和“一天下”就要“务息十二子之说”为理论根据,强行推行儒家说教,使得思想文化专制主义也成为事实。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材料二   《新青年》的作者们说,个人主义是他们的新道德、新思想、新信仰的核心。这虽然表现了他们还只能从资产阶级的思想库藏中寻找武器,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个思想武器是发挥了战斗作用的。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他们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作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该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呈现出的新现象。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决定儒学地位发生转折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