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认为大学是培养硕学闳才的场所,教育应该是为受教育者本体着想的,要立于国民的位置。蔡元培先生革新北大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改变学生的观念。 教育学生在求学时要抱定宗旨,不将大学作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大学不是养成入仕致富资格和贩卖知识的场所,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而要求学生得真学问。致力于将学子培养成为具有高深学问的研究者和改造社会的中坚人物。他十分重视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对于人之个性培养的作用,并以养成健全人格。提倡共和精神来概括教育培养的功能。

——摘引自孔祥光《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高校迁往大后方坚持办学。然而,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华北联大却挺进到对敌斗争的最前线坚持办学,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当时,华北联大学生生源的来源十分广泛,他们的政治素质、家庭出身、文化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华北联大十分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学校设立了政治指导处,负责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各院系设立政治指导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这些课程包括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革命史新民主主义论解放区建设等专题报告,比重约占全部课程的20%。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学生消除旧中国的教育和生活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政治品格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摘编自王大广《华北联大的办学特色及历史贡献》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历史背景,概括蔡元培北大办学的核心理念。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北联合大学的办学方针与蔡元培北大办学方针的不同之处。据此分析中国共产党创办华北联合大学的历史意义。
2 . 明朝中后期社会风气变异,思想文化异彩纷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人记载:“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盖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自四五十年来,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昔逐末之人尚少,今……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随着商业繁荣,一些进步人士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学者余英时认为,名士群起为商人作传、写墓志铭,当数明代新现象。王守仁在《节庵方公墓表》(墓主弃儒经商)中说:“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此文被余英时誉为“新儒家社会思想史上一篇划时代的文献”。

材料二     昆曲最辉煌的时期,就是从晚明到乾隆。江南文人雅士因富裕而有了闲情逸致,追求审美品位精致化,投身戏曲创作,浸润在柔靡艺术境界之中。汤显祖所学的思想主脉,是赤子良知、解缆放帆等。“解缆放帆”就是把束缚思想的船缆解开,把帆升起来,让良知翱翔。小说戏曲的蓬勃写作与戏曲表演的兴盛,与阳明学派心性自主想法的普及民间,关系十分密切。

--摘编自郑培凯《晚明文化与昆曲盛世》

材料三     就儒家观点而言,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五伦”,传统顺序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妻之别、长幼之序和朋友之信。然明《山水情传》论道:“话说人生夫妇一伦,乃是五伦中第一件。”《放言》提出:“故朋友者,五伦之纲也。”毋庸置疑,明末是第一次大规模批评儒家伦理的时代,它与“五四”新文化关系颇密,并成为其文化源头。尽管明末、近代、“五四”的时代背景和外部环境各有差异,但是批判儒家传统伦理的精神无疑归趋一致。

-摘自陈宝良《明末儒家伦理的困境及其新动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明代“六七分去农”“逐末”的原因。从“四民”的角度,概括余英时赞誉《节庵方公墓表》的理由。
(2)写出材料二中著名戏剧家的一部昆曲作品。根据材料二,简析晚明昆曲蓬勃发展的原因。
(3)明代儒学仍居正统地位,但也受到一定冲击。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①说明儒学的正统地位在平遥古城的城墙设计与建筑布局中的体现。②概括材料三儒家伦理的“新动向”,简述“五四”时代陈独秀如何“批判儒家传统伦理”?
2021-05-11更新 | 145次组卷 | 3卷引用:【新东方】高中历史20210719-002【2021】【高三下】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中庸》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等

材料二   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奋起抗英;中法战争中冯子材近七十高龄仍和法军拼杀;甲午战争时,邓世昌血染黄海。为改变中国现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把轮船、火车、手表、望远镜等西洋技术看成“正正堂堂之技”。郑观应主张“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康有为发表的《物质救国论》,界定了“物质学”即科学的概念。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陈独秀等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开展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以救治国人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

——摘编自缪克成主编《民族精神》等

材料三   在伯里克利看来,治理关心、参与。他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表达了雅典城邦最盛行的治理思想: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事务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很熟悉的。

——摘编自晏绍祥《任人评说的古代希腊民主治理体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治理思想。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放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律法的时代。中国的儒生崇拜个唯一的上帝,但却听任人民受和尚迷信行为的蛊惑。他们接受道教、佛教以及其他几种教。官员们认为人民可以信奉跟国教不同的宗教,就像食用一种比较粗糙的食物那样。他们容忍僧侣的存在,但加以遏制,而在几乎所有其他地方,从事僧侣这一职业的人都有很大的权力。确实,中国的法律不谈死后的惩罚与奖赏,中国人不愿肯定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他们与一切开化的伟大民族之间的这一差别是惊人的。虽然地献之说有用,但中国的政府都从不采纳,他们只满足于鼓励人们虔诚放天和为人正直。

——摘自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一些目光敏锐、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单纯的政治革命尚不足以救治中国,原因在于多数国人思想守旧、迷信盲从,无独立性,无自觉心,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人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与封建政治、奴隶政治没有两样。因此,若想保住共和制度、实现真正的民主,应该首先培养国民的自觉、自动精神。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宣传现代文明意识,批判传统文化中的腐朽观念。……对于儒家本身所批判的也主要是其中的纲常礼教观念,至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语,勤、俭、廉、洁、诚、信等价值观念,以及儒家的大同理想等仍常为新文化运动发起者们借用。他们的潜意识里存在着道德价值取向,借思想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取向等。

一一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伏尔泰和古代中国政府对儒学的态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学的意图及特点。
2021-05-0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协作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冯先生在此精辟地指出了儒家从先秦到西汉经历的一个由子学到经学的演变过程。在先秦与汉初,儒学一直处于子学的地位,但自董仲舒之后,儒学获得了独尊,并由子学一跃而成为经学。儒家由子学变为经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材料二:明清具有特色的则是早期启蒙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明清实学思潮的主流和灵魂。民本思想是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 ……早期启蒙学者在阐发启蒙思想时,面临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要批判理学的禁欲主义 ……另一方面还要冲破“民本”思想所固有的封建等级制度的藩篱,实现从民本向人本思想的转化。以黄宗羲、唐甄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对君权进行抨击,以王源为代表的思想家对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批判。事实上,明末至清代学术界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不仅脱离了理学的藩篱,也开始挣脱汉代经学的羁绊,向近代科学迈进。

——摘编自丁冠之《论明清实学的早期启蒙思想》

材料三: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文学。又要拥护那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摘编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儒家思想从“子学”演变到“经学”的有利条件,并说明其演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并概括明清启蒙思想对传统思想的改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儒家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周作人是第一个把新村主义思想介绍到中国的人。19193月,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介绍新村主义的第一篇文章——《日本的新村》,认为“新村运动主张泛劳动提倡协力的共同生活,一方面尽了对于人类的义务,一方面也尽各人对于个人自己的义务;赞美协力,又赞美个性。”19197月,到日本九州的新村进行了参观,感受新村的生活。191911月,在天津做了题为《新村的精神》的讲演。19206月,又在北京进行了题为《新村的理想与实际》的讲演。在这些讲演中,周作人多次强调新村的理想就是正当的人的生活。新村主义没有也不可能在中国真正实现,但作为一种在当时具有某种进步意义的思想流派其影响是不能低估的。新村主义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构想,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村主义的破产更加使他们追求真理,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并最终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摘编自魏法谱《周作人与五四时期的新村主义思潮》


(1)根据材料,概括周作人在中国传播新村主义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周作人的新村主义思想。
2021-04-15更新 | 87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以来至今,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时发展为程朱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经明朝王阳明又发展为心学。后取得官方地位。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相当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的影响。

——摘编自盛文林《最经典的国学常识》

材料二   清代汉学发轫于明末清初,是继宋明理学之后产生的一个学术流派。之所以称之为汉学,是指其经学研究与宋学相对而言,主张回溯和尊崇汉代的经说。就其学风和研究方法而言,普遍强调读书,注重实际,倡导以朴实的经学取代空疏的理学,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精神。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的锋芒指向被历代儒家不断发展了的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儒家学说。运动的倡导者从反对政治专制出发,对思想领域的文化专制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其焦点就是批判三纲五常,反对尊孔复古。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学知识,概括从汉到宋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并说明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汉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新文化运动对儒家学说的批判。
2021-04-0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8 . 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中西方文化既有内在的共通之处,又有着明显的差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与柏拉图在政治总目标上都是试图以贤人政治之实行德治的方式,巩固│贵族统治,创立等级有序的社会,但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塔型的等级社会中,处于塔尖的统治者的人选问题,是孔子和柏拉图关注的重点。孔子把统治者("圣王")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能教化民众,看作为政的首要条件,认为只有圣人才可以成为真正的王。……而柏拉图虽不否认统治者应具有道德,但却主张"哲学王"应具有最高理念,以是否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统治民众的首要条件。

——摘编自刘丹忱《孔子与柏拉图治国思想之比较互鉴》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追求器物现代化、制度现代化转向了追求文化现代化和的现代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文艺复兴也开启了欧洲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文艺复兴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价值,促进了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人文主义精神的觉醒,从而深刻影响了人们认识客观现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因此,从历史意义上讲,二者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起点。

——摘编自王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之异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述孔子与柏拉图政治理想的异同,并说明出现差异的实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起点"。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列强在蒙古、西藏、新疆地区策划分裂活动,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开始出现。中华民国成立后,“五族共和”成为传诵一时的口号。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第一次使用了“民族复兴”一词,并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思潮。1935年国民政府设立民族扫墓节,1937年国共合祭黄帝陵。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材料二 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奋起抗英;中法战争中,冯子材以七十高龄和法军拼杀;甲午战争时,邓世昌血染黄海。为改变中国现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把轮船、火车、手表、望远镜等西洋技术看成“正正堂堂之技”。郑观应主张“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康有为发表的《物质救国论》,界定了“物质学”即科学的概念。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李大钊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开展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以救治国人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

——摘编自缪克成主编《民族精神》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华民族观念变迁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开始,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形成一股潮流。来华传教士将中国的文化典籍、科技工艺等输回欧洲,推动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融合和吸收。在18世纪动荡的欧洲面前,中国的道德哲学及开明君主专制更是为渴望改革的欧洲社会提供了实践依据。但是,到晚清时期,西方在华传教士和学者更加热衷于构造儒学与现代化不相容的逻辑。中国文化代表着束缚和停滞,而基督教才能带来一种崭新的生活。这种宣传在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广为传播的社会背景下,“西方思维方式(在中国)取得控制地位的日子一定会来到”的预言逐步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吴礼明《17-19世纪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分裂》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西学无统一称呼,多以“夷学”字称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对西方有了比较切实的了解,改变了对西方的偏见,加之有关条约明文禁止称西洋为“夷”,时人对西方文化比较广泛的称呼是“西学”。戊戌变法时期,西学之名日日见诸报刊,但也有人用“新学”概括西方文化,西学、新学之名并行不悖。庚子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乐于使用“新学”之名,新学与旧学被赋予了明显的价值判断色彩。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到晚清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学”在近代中国称呼变化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并对这种社会心理作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2022-05-14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A)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