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削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注: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顾至于今日,欧洲脱离宗法社会已久,而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夫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故余谓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乡愿之误事仅一隅。国愿之流毒遍天下。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19157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法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并归纳其共同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受到抨击的历史背景,并谈谈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度。
2020-08-10更新 | 132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天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欧洲启蒙运动曾经受到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但两者又有很大的差异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宋代)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李约瑟认为: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在中国启蒙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并简述欧洲启蒙思想中所体现的中国儒家思想。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判断中西之间所认为的“理”是否一致,请结合中西背景加以论证,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中西方“理”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西启蒙运动的差异,并结合所学,论证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特点。
2020-05-2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初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启蒙是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是在民族存亡的压力下有识之士为国家寻找出路而选择的结果,这就决定了启蒙与救亡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启蒙知识分子在启蒙者和救赎者的双重角色中,所追求的现代理念和现代制度,以及现代文明,最终在‘救人’与‘救国’的双重诉求中走向‘国’”这是中国近代启蒙和现代化的独特之处。救亡的目的性导致启蒙思想没有成为启蒙者的政治信念,没有内化为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理论精神,而是使之服从于救国的政治情怀,把它用作达到外在治国平天下政治目标的工具。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提出自己对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看法,并予以简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史前时期,丧葬中的祖先崇拜主要是强化血缘关系;商周则是维系宗族秩序、统治秩序、伦理秩序。秦汉继承了这种崇拜,祖先总体上成为最流行的信仰对象,加入了“三纲五常”道德观念,丧葬礼仪被系统化、制度化,从此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同时,“天”是终极的境界、至上的神祇,盘古神话成为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共同拥有的民族神话和维持认同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秦汉民间信仰文化认同功能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及以前中国民间信仰形成的影响因素,并说明秦汉民间信仰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明末清初,“中国民间信仰问题”在东西方文化首次深层碰撞中被西方传教士提了出来,他们是全盘否定中国民间信仰的始作俑者,把其一概看成“迷信”;“迷信、愚昧、落后”的大帽子全都扣在千千万万民间信仰的老百姓头上。这种“西方成见”,盛行于民国近现代思想界,充满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意识形态批判倾向。近年来,我国学者策略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义,为民间信仰“去污名化”。

——摘编自《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若干思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民间信仰被中国近现代全盘否定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20 世纪,“南洋地区”即东南亚华人社会里,大量源自中国故乡的民间信仰形态现已成为表达与强化“华族”(华裔)认同的主要载体,以及促进所在地文化对话的重要媒介。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妈祖信仰扮演了重要角色,妈祖被诗意地称为“海峡和平女神”。

——《信仰复兴与信仰自觉一一中国民间信仰的新世纪观察》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我国学者为中国民间信仰“去污名化”的重要意义。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兴起的西化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旧有意识形态卷土重来的反思与批判,承继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运动的功绩,封建思想的禁锢被冲决了,西方各种新思潮也如闸门开洪一般相继涌入中华大地。如果说初期的西方思想是以整体的形式传入中国并产生洪波巨澜,那么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则日益呈现出理论与学派的多元化倾向。

——摘编自《五四时期西化思潮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晚清思想潮流发生重大转变的推动因素。有学者认为晚清思潮有其时代特色,试结合19世纪中后期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为何要对儒家思想“严厉批判”。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文化人提倡传统下层文化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思潮兴起的背景。归纳其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中得到的启示。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二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2)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7 . 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进一步交汇,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1917—1923年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摧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是什么?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面对“变局”又提出了何种对策?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对西学的“领悟”发生变化的社会背景,并指出“西方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的代表人物及其政治实践。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的典型事件及其基本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思想领域变化的主要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朝后期,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从字顺”“文以载道”。民国初期,胡适、陈独秀等则主张“使用白话文”“文学革命”。两场文化改革的共同背景是
A.改变文学的形式与内容
B.强烈的文化危机意识
C.民族危机下的救亡图存
D.回归孔孟儒学原典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二:指出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黄宗羲

材料三:“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

材料四:“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思想有何异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主要原因。
(2)比较材料二,材料三中康有为的思想有何发展?他宣传这一思想有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四指出陈独秀有关儒家学说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孔子时代以来所谓“士、农、工、商”阶层的高下差序格局发生动摇。阳明心学诞生后,自我意识的自觉即呈不可收拾之势,作为阳明余脉之一的秦州学派,推动心学进一步向生活化、世俗化方向发展,而作为秦州后学的李贽更试图以个性自我的率性之真彻底颠覆所谓永恒的天理。李贽思想的核心在于反时名教纲常对人性的禁锢和戕害,其叛逆性和抗争意味甚强。他的个人主义观念同时在两个层面展开:其一为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其二为与专制主义的对峙。

——摘编自夏东元等《个人主义思潮》

材料二   在中国,个人主义滥觞于西学东渐的晚清。严复“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命题,揭示个人“自由”在西方现代文明中的核心意义。在新文化运动中,个人主义思潮蓬勃兴起。冲决纲常名教之网罗,追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成为五四启蒙思潮的主旋律。陈独秀将个人主义与家族主义为东西思想的重要差异:东方的家族主义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窒碍个人意志之自由,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力,养成依赖性而戕贼个人之生产力。“欲转善因,是在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鲁迅秉持其“改造国民性”的“立人”思想,他说“‘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所以多有这‘个人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多福气!多幸运!”而“‘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

——摘编自高力克《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明和民初个人主义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弘扬个人主义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