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3)请各举一例分别评述材料三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
(4)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迁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中国欲图生存,必须抛弃“官僚的专制的民主政治”,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而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觉悟,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关于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陈独秀号召发动工农群众起来反抗军阀专制统治
B.材料背景是要领导五四运动
C.材料中的“政治觉悟”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D.陈独秀要实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3 . 1901年梁启超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五四运动之后“中华民族”一词逐渐普及,几乎家喻户晓。“中华民族”概念从产生到被认同的背景应该是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维新思想初见端倪
C.传统文化备受冲击
D.军阀割据战火连年
2017-02-17更新 | 367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对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问题,史学界多有研究。其中有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了道路,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见图示)

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位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角度广泛,史论结合)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
材料二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Bolshevism的胜利,是赤旗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一九一七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李大钊《布尔什维注意的胜利》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原文)。据此说明其对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重大意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发表的社会背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转型时期的贡献。
2015-07-0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福建三明普通高中毕业班5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6 . 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体现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相关主张。
材料二 ……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产生的背景。
材料三 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依据材料三,请用一句话概括陈独秀的观点,并指出其论证的理论依据。
(4)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两者观点的本质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彼特拉克在诗里控诉罗马教廷是“万端诡计的熔炉,阴暗的牢房;善良在那里凋谢,邪恶在那里滋长。”他倡导以“人的学问”来对抗“神的学问”。
材料二: 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当人民的权利被篡夺并被应用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完全有权利举行起义,有权利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证券也。……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润育自由之宪法也……此专制复活之先声也。
——1917年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思想?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材料三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主张?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3)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有什么联系?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五四运动后,中国学术界两位学者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反思。   

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胡适1923年,提出中国还不曾受到科学的赐福,因此不必菲薄科学。
1929年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中把“全盘西化”的提法修正为“充分世界化”,认为肯往前看的人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自由接触,借西方文化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气和暮气。
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两种文明虽性质不同,但具有互补性,主张融会、调和西方文化,再根据中国“实境”吸收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三种新文明”,强调正确认识国情,要在运用中加以发展。

材料二   浮田和民(18591946)在《史学通论》中指出:亚细亚者,文明起源之地也;欧罗巴者,文明之发达地也。欧美之文明,实渊源于罗马;罗马之文明,渊源于希腊;希腊之文明,实渊源于亚细亚(含埃及)。近世欧洲文明之起源,为第十四世纪所行之罗盘针及火器之用法,并十五世纪前半期之印行术,而此三大发明,非欧人自为。苟无亚,何有欧?今欧人忘却亚人之恩,而反讪谤亚人……此言也,无理甚矣。

——摘编自尚小明《论浮田和民《史学通论》与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位学者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浮田和民观点的理解。
2023-04-28更新 | 25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广东实验中学金湾学校2023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为众多知识青年所仰慕。毛泽东称他为“思想界的明星”。但是,到大革命后期尤其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对陈独秀的批评日益激烈,把大革命的失败归咎于他。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术界对陈独秀的评价,基本内容都是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进入20世纪90年代,受“文化热”的影响,人们重新审视和评价陈独秀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苏联解体后关于共产国际的档案开始陆续开放。从1997年开始,这套档案涉及中国大革命的部分被翻译并出版推动了对陈独秀的相关研究。200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等官方史书放弃使用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推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传统说法。至此,从学界到官方,进而到民间,陈独秀的正面形象已经树立起来了。

——摘编自张红《陈独秀评价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被誉为“思想界的明星”的史实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官方和学术界对陈独秀评价变化的原因。
2023-03-2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文学革命论》一文中,陈独秀有段十分沉痛的话,很能显示那时改革者的心理状态:吾苟偷庸懦之国民,畏革命如蛇蝎。故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

——《新青年》文选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博采众长、去粗取精,科学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精华,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和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展现出强大的理论创新活力。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陈独秀为此所付诸的实践活动并简要评价其影响。
(2)结合材料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博采众长、去粗取精,科学继承”,围绕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023-03-23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海亮艺术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