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0 道试题
1 . 这场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这场运动是(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国民革命D.一二·九运动
2023-03-08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名校
2 . 历史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艺术作品也能反映历史。

油画《宽容》沈嘉蔚198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

(现名《北大钟声》画上共16人,由左至右是:刘师培、黄侃、沈尹默、陈独秀、胡适、朱希祖、辜鸿铭、马叙伦、蔡元培、李大钊、马幼渔、鲁迅、周作人、钱玄桐、梁漱溟、刘半农。)


请观察如图,结合所学知识对油画《宽容》进行历史解读。(要点应包括画面场景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原因;作者是怎样表现主题的;油画的史学价值)
2022-03-01更新 | 311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第九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中,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这场思想运动
A.以三民主义为指导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也是一场文学革命D.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的哲人们被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影响,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并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一些具体建议。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词语——“社会契约”。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蕴育于维新运动期间,形成于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夕,发展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严复1898年发表译作《天演论》,涵盖了西方近代民主、自由理念,批评封建专制君主对民众才智的压制,并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系于国民素质的高低,严复与梁启超总体上强调国家自由高于个人自由。邹容、章太炎等以革命为号召,主张推翻旧制度,清除旧势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陈独秀于19159月创办《青年杂志》,发出“个人解放”的呼声。五四运动之后,李大钊等革命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与苏俄革命思想,进行革命启蒙,塑造革命“新人”。

——摘编自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中“革命原则”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欧洲近代启蒙思想相比,中国20世纪初启蒙思想的不同,并说明产生不同的原因。
5 .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枝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班固《汉书·儒林传》

材料二   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这一时段的困境,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当时原有中华文化体系无法提供现成的救国治国方案,以致使我们不得不从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19世纪末,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教仁人志士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选择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以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存活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如何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和实践)幷分析其原因。
2022-04-0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黑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奇技淫巧”到“长技”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人们一般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材料二   从“臣民”到"国民”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这一称呼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


(1)依据材料一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20世纪初,人们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过程中,兴起了一场旨在通过“塑造新国民”的救亡运动。该运动为
A.护国运动B.护法运动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融合了儒家和法家学说,大力倡导礼法、德刑并用,并吸收了墨家的“兼爱”“尚同”等思想和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这使儒家学说成为那个时代整个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代表者之一。东汉儒生牟子原著《理惑论》在讲述佛教教义的过程中,时而引证《老子》时而援用儒家学说,表现出融会儒、道、佛三家的倾向。魏晋时期,佛教与儒学,道学、玄学交融并汇。然而,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建立哲学体系时运用的不是来自印度的因明逻辑,而是魏晋玄学的形名学与言意之辨。

——摘编自周东娜《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时至近代,在中西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中学”的势力曾远大于“西学”。近代早期,林则徐组织翻译西书、西报;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他们都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和神圣性表示怀疑,而在主观上处处维护其尊严。到19世纪60年代,有识之士认识到传统文化有些地方落后,于是热衷“洋务”,提倡“西学”。但是“变器不变道”“变末不变本”始终坚持的是“采西学、制洋器”的原则。甲午中日战争后,不再是原封不动地保持传统文化,而是扩大了吸收西方文化的范围,对进化论、民权思想和政治制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康有为的君主立宪政治理想、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方案,是此时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主张。

——摘编自李侃《简论中国近代文化与近代革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汉魏晋时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022-04-2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4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时期,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的积极应对,并不限于基层商人的层面。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同样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一方面,随着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文化知识界出现了诸如泰州学派及李贽等进步的思想家,他们提倡人的个性,肯定人们的物质欲望,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激烈变动中的下层平民的要求,特别是反映了那些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城市市民的要求,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君学”,但他和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李大钊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全盘否定孔子,他反对的是被历代封建帝王塑造成“专制政治之灵魂”。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这是东西方文明的“根本不同之点”。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自信。

——摘自《李大钊全集》


(1)明朝中后期,西方思想及科技日渐向外传播,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面对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有哪些积极应对?
(2)依据材料二,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3)综上,分析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历史可谓一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明清时期,国人已经有了一些对西方文化的接触,如传教士等,但真正意义上的向西方学习,是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一般认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探索民族出路的过程中把目光投向西方,经历了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洋务派实践了“师夷长技”的主张,以“中体西用”为旗帜向西方学习。随着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兴起了以引进西方政治制度为目标的运动。民国初期,一些知识分子打着“民主”“科学”的大旗,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李大钊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此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日益和中国实际结合,给中国带来巨大变化。

——摘编自郭朝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分化及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