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评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向传统,而是针对现实。”材料中的“现实”是指
A.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C.国人民主意识的提高D.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
2021-05-01更新 | 76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17年十校高考调研冲刺预测卷(五)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口号

师夷长技以制夷打倒列强,除军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扶清灭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打倒帝国主义
打倒孔家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将革命进行到底
枪杆子中出政权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实业救国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打土豪分田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抗战到底

从表格中选取同一时期的2-3个口号,拟定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明提取的口号,观点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4 . 人的解放说到底是思想的解放,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东西各国,咨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至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变法图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康有为提出了什么政治建议?
(2)材料二中掀起的运动,前期树立的两面旗帜是什么?这场运动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依据材料三谈谈对思想解放潮流中的传统文化的认识?
5 . 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

材料一  启蒙哲学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问题与领域》

材料二  如果说18世纪欧洲(主要是法国)的启蒙运动使人从神权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追求个体从大家庭中冲决出来取得自由平等独立的权利和地位。……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新文化时期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面临着一个追求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时代,这两个时代的社会精英们都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在传统之中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

——《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思想家是如何利用中国形象批判现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人找到的“最重要的是非标准”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是非标准是由近代哪些中西文化论争的核心主张积累而来?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是如何体现材料三中“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2021-01-28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并发表演讲,认为“近世文明,专尚物质,并不为贵。亚洲民族,自具可贵之固有的文明,宜发扬而光大之”。梁启超、徐志摩等人对此大加礼赞,同时陈独秀、郭沫若等则要“激颜厉色送他走”。这表明
A.文化革新不符合中国国情B.应以儒学的复兴推动救亡
C.推广科学思想仍任重道远D.探索救亡道路的艰难曲折
2021-01-07更新 | 392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所有习俗、制度、风俗、圣贤教训都应重新被评估。”提出上述主张的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B.资产阶级革命派
C.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D.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2021-01-02更新 | 267次组卷 | 16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寒假验收考试历史试题
8 . 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使其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优越的条件"主要是指
A.民主和科学思想蔚然成风B.开放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C.各阶层民众认同新理论D.儒家主流思想地位动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所示是刊登在《新青年》上的部分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文章。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时间刊号文章作者
1917年2月《新青年》第2卷第6号《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吴虞
1917年5月《新青年》第3卷第3号《旧思想与国体问题》陈独秀
1918年10月《新青年》第5卷第5号《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李大钊

A.忽略人权思想的启蒙B.极力宣扬西方的政体
C.开始把矛头指向儒学D.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
10 . 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 份民意测验中,有“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的问题,回答者大多数来自学生,在1553张反馈票中国内人物孙中山排第一位473票,陈独秀第二位173票,蔡元培第三位153票;国外人物列宁排第一-位 227票,威尔逊第二位51票,罗素第三位24票。这能够说明当时
A.新三民主义深入普通民众B.学界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
C.人们普遍对当权人物崇拜D.苏联和美国影响中国最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