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据此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文章发表在新文化运动期间B.说明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
C.意在宣传马克思主义D.说明了伦理觉悟的必要和迫切
2022-03-2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在与吴虞、常乃德、俞颂华等人的通信中反复说明:“孔教为吾国历史上有力之学说,为吾人精神上无形统一人心之具,鄙人皆绝对承认之而不怀丝毫疑义。”这说明陈独秀
A.思想开始发生重大转变B.肯定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C.反对封建时代道德礼教D.认为儒学造成中国传统的断裂
2022-03-2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下面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发生的三个重大历史事件,请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以下一幅图片,解读图片中的历史事件,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解说词包含图片事件描述及事件评析,逻辑清晰,符合史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据此,陈独秀等人将
A.宣传“实业救国”B.主张国家至上
C.开民智、造新人D.建立民主共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按所提要求作答。

材料  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在他的《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写道:“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一“传承”和“交流”一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转征,概而言之他们可以对人类发的原因做解释。”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传承和交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2021-03-1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字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民国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有着不同的见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我们对这种看法不能同意。五四时代的人,一面对中国旧文化没有深刻的自我认识,他们不能欣赏孔孟、老庄!这些却真正是中国旧文化的菁英。一面也可以说他们对于自我有所觉醒,对于世界有所发现,但他们的觉醒是西洋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类已有的觉醒,他们的发现是西洋文艺复兴以来对世界已获得的发现,在世界史意义上都是旧的而不是新的。它不能与西洋文艺复兴有同样的意义。

——摘编自冯大麟《“五四运动与东方文艺复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文化运动是否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1-02-13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请问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魏源和张之洞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们这一观点?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
8 . 陈独秀在《新青年》第5·卷的《偶像破坏论》中指出,要打破“宗教上、政治上、道德上自古相传的虚荣、欺人和不合理的信仰”,树立“真实的、合理的信仰”。此观点体现了
A.民主意识B.科学精神C.自由观念D.崇洋心理
9 . 民国初年,倡导新思想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潮》等少数几种。到1920年,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略的加剧B.新文化运动的洗礼C.政府政策的转变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18年5月,受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的徐悲鸿作了题为“中国画改良之方法”的演讲,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这一认识
A.存在对传统文化批判的片面性
B.有利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C.顺应了浪漫主义文艺的新风潮
D.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倾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