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三民主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民国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孙中山与列宁的代表越飞(Joffe)共同发表宣言,声明两国在各行其主义的条件之下,共同合作。十二年夏,孙中山派蒋介石赴俄,考察红军和共产党的组织。受此启发孙中山主张(     
A.效仿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国家B.“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
C.效仿欧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D.“以俄为师”但不采用其政治制度
2 . 知人论世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1905年革命力量进一步集结……民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里,孙中山一直在为维护共和制度而奋斗,但他遭遇一次又一次的严重挫折。这些挫折的重要原因,一是没有认清革命的对象;二是没有广泛地发动群众;三是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这些挫折,使孙中山在痛苦中深思。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孙中山主持下举行了中国国民党(包括它的前身)三十年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席卷全国、高唱“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的巨大风暴。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1956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国内国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内、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剥削阶级——资产阶级将不再存在,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正在向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转变……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是他历时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的成果。该讲话不论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提出一些新的方针:“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自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


材料三:农村外出劳动力流向东、中、西部地区的比例(单位;%)
年份东部中部西部
199157.426.116.5
199474.514.211. 3
19967017.612.4
1998g2.39.48.3

——整理自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1905年孙中山推动“革命力量集结”的贡献,并说明他在国民党一大上作出的重大策略调整。
(2)根据材料二,概述1956年国内“发生重大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试用一句话归纳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并说明毛泽东在准备《论十大关系》时体现的精神品质。
(3)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流向的总趋势,并结合所学指出引发这一趋势的经济政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看到了资本主义创造的巨大财富,也注意到了欧美发达国家潜在的社会危机——欧美各国的贫富不均之严重已使“平等”二字成为口头空话。由此,孙中山在1906年明确指出“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以核定地价的方法平均地权,让所有的国民共享革命后土地溢价带来的福祉,实现“家给人足”的目标,是民生主义初始内涵的主要部分。

——摘编自肖红松等《三民主义的发展与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材料二   国民党一大宣言所阐释的三民主义后来被中国共产党称为“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以及“新三民主义”。就民生主义而言,宣言指出其最重要之原则为“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一方面,宣言强调农民的作用和地位,明确表示国家将给予佃户耕地,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国家支持,并且注意保障军队中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宣言强调要解决“中国工人之生活绝无保障”的问题。总之,新解释的民生主义重视并发动“贫乏之农夫”、“劳苦之工人”的力量来反抗帝国主义与军阀,推进国民革命运动。

——摘编自宋德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意义。
2022-03-0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大事年表

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主张“仿行西法以筹自强”。
1894年11月成立兴中会,首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密谋广州起义。
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被推举为总理,提出政治纲领。
1905年起先后组织惠州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但均遭失败。
1912年初就任临时大总统,提出“五族共和”。
1912年4月正式辞职。同时,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9月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筹划筑路事宜,但铁路计划未实施。
1913—1915年连续发起了武力讨袁的“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
1917—1918年联合西南军阀,发动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
1920年开始接受苏俄的帮助。
1924年1月提出新三民主义,并正式与共产党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1924年11月为和平统一中国,应冯玉祥邀请,抱病北上。
1925年孙中山病逝于北京。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表提供了孙中山为振兴中华的探索历程,蕴含了关于民族复兴的诸多启示。从表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直到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
A.“三大政策”的推动
B.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
C.中国政党政治的成熟
D.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
2019-05-06更新 | 732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华侨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向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寻求更大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2019-01-30更新 | 213次组卷 | 34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
7 . 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①实现国共合作
②领导北伐战争
③提出“新三民主义”
④确定“三大政策”
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概念实际是1940年由中国共产党总结出来的,而国民党方面始终称“联共”为“容共”,即“容纳共产党”之义。上述材料反映了
A.政治立场主导着史实的建构
B.对历史的解读受现实需求影响
C.两党在争夺国民革命领导权
D.两党关系左右着民主革命发展
2018-06-21更新 | 8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四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孙中山说:“现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之下,各阶级中自有力求解救中国,要求独立之共同倾向 ”,“邀请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是以期有益于革命之实行,……而开将来继续奋斗之长途,吾党之新机。”材料表明孙中山同意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动机是(  )
①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 ②壮大革命力量,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③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社会,各阶级都要求实现民族独立 ④改组国民党,给国民党增加新的血液
A.②③④B.②④C.①③④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