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020-12-05更新 | 3934次组卷 | 85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学科竞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2 .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2019-01-30更新 | 2710次组卷 | 47卷引用:2014-2015学年安徽合肥市第168中学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3 . 新中国成立前,文教、科技和卫生方面的知识分子有200万人左右,到1957年,全国仅教育系统拥有教师的数量就达233.54万人,全国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共763.2万人,其中扫除文盲78.4万人。这表明新中国
A.高度重视增强文化软实力B.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C.注重新政权意识形态教育D.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2020-11-14更新 | 960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
A.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B.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C.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
D.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部门通过高考改革和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这说明高等教育
A.出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B.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践行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D.培养了大批现代化的建设人才
2021-09-01更新 | 347次组卷 | 20卷引用:安徽省合肥168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开学历史试卷
6 . 1949年,中国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的学生占33.1%;到1953年,文科学生的比例降为14.9%;经过1956年前后的进一步调整,这一比例下降为9%;1962年,这一比例最低,仅为6.8%。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国民经济计划影响教育布局
B.新中国教育仿照苏联的模式
C.管理人才较多,科技人才缺乏
D.改变了近代重文轻理的现象
2018-12-05更新 | 1125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0届安徽省定远县示范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变化情况统计,据此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A.短时期实现全民普及
B.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
C.义务教育取得新突破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相悖改革
8 . 1954年召开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上,中央领导指出“学生都想当干部,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1955年全国文教工作会议决定“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这表明当时
A.劳动价值观念受到轻视B.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教育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D.人才培养目标脱离生产实际
2020-11-07更新 | 641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普通班)历史试题
9 . 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扫盲运动中,各地纷纷自编教材。《广州音农民速成识字课本》在第一课注音词表中,出现了“中央”“解放”“光明”等词汇:在《凉山彝族汉语文扫盲课本》第一册中,最初级的笔画练习都是以“中国”“共产党”“毛主席”等词汇进行。据此可知,新中国的扫盲运动
A.强调与生产实践相结合B.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有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D.利于构建群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
2021-01-02更新 | 292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顶尖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图1、图2所反映的共同目的是
A.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掀起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D.促进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和提高民众素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