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6 --1978年,尽管前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国家一度停止向外派遣留学人员,但从1972年起又恢复了自1964年开始执行的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的政策……据统计,1972 -1978年,我国向49个国家共派出1977名留学人员。

—摘编自刘学江《新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演变与发展—评<出国留学六十年>》

材料二   近年来欧美留学学费在逐年攀升,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传媒学院普通一年制硕士生为例,2005 - 2006年度学费为11958英镑,2011- 2012年度学费升至15 888英镑,2012 - 2013年度学费又升至16 512英镑。然而,中国自费留学的人依然在不断增加。《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年)显示,有九成的留学生出国依靠自费,留学“大众化”成为当今中国留学生的突出特点。有些学校甚至给中国学生和家长留下“花钱就能留学”的印象。

—摘编自贾远现、孟思奇《中国成为第一留学大国“留学热”需“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2一1978年我国留学教育呈现出的特点,同时说明1972年我国恢复留学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以来我国留学教育“大众化”、以自费为主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2021-01-0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九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教育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也深受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汉马融注(《论语》):“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

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洋务运动重要教育实践一览表

时间内容
1862创办北京同文馆
1863创办广东方言馆
1866创办福州船政学堂
1867创办天文算学馆
1872187318751887派遣留美学生共120

材料四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1995年5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马融的注解体现了孔子哪一教育思想?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汉武帝的举措对当时的教育和思想领域分别产生哪些影响?
(3)材料三的教育实践反映了洋务运动哪一指导思想?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有何重要影响?
(4)据材料四,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反映了我国将实施哪一重大战略?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2020-12-0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体育之不振,盖皆为历史上之关系。其原因甚复杂,举其荦荦大者,厥有二端。关于政治者:体育之起源恒基于军事,故军队体育恒较学校及民间之体育为最先发达。吾国古时武功最盛。春秋战国之际,数强相持,地丑德齐莫能相尚,且复与他族杂处,外患堪虞,非兢兢于右武,不足以图存……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忠勇义侠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则政治为之也。迨秦政即位,六国为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诸咸阳,销锋铸鐻,以弱天下之民。一人为钢,万夫为柔。民气之摧残自兹始矣。体育之不振,亦自兹始矣。盖天下定于一尊,则强干弱枝,亦事所必至,理所固然也。……关于学术者:中国数千年间之学术,儒家、道家二者而已。儒家重礼,以雍容揖让为娴雅。孔子斥子路之好勇,屏武力于不言,文弱之风渐以养成。……至道家之学,崇尚无为,保精惜气,不使劳瘁……此则学术足以阻体育之发达者也。

——摘编自郭希汾《中国体育史》(1919年出版)

材料二   体育应当为人民服务,要使少数人的运动成为国民的普及的运动,使之从学校发展到工厂到部队,从城市发展到农村,从知识青年发展到劳动群众中去。

——冯文彬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所作报告(194910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体育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的体育政策与古代体育相比有何进步,简析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4 . 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只有建立有效的科技奖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的科技奖励形式多种多样。为纪念李冰,唐代时人们在导江县(今都江堰市)建起了李冰祠,并为他树碑塑像。宋代科学家沈括,活着时屡次获得赏赐,“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后来,《宋史》为他列传,以褒扬和纪念他的贡献。明代许绅,曾在医药房供事,历加工部尚书、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等,赐赉甚厚,他死后,赐谥恭僖,并提升一儿子为官。

——摘编自《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研究》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的科技奖励形式。

材料二1898年7月,中国第一个科技奖励法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诞生。它规定:“……二、凡能制造出外国旧时所没有之机器或日用之物,授工部郎中实职,许以专利30年……凡有著新书,发明专门学问并切实可用于今世者,可授以官职,所著之书有专售权20年……六、以上各种创造发明,均应由政府部门、地方当局考核认可后,方能发奖。”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末科技奖励的新变化,指出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195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的暂行条例》,条例规定,一等奖奖金为1万元人民币。1963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发明奖励条例》和《技术改进条例》,到1966年5月,批准了发明奖励297项,当时仅对获奖者颁发发明证书,未颁发奖章和奖金。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

(3)依据材料三,与新中国初期科技奖励相比,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何突出特点,并指出该奖项的设立所反映的时代要求。

2018-03-29更新 | 349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18届高三质量调查(一)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教育的发展变迁,推动时代和社会进步,同时又受到时代的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书院教育远胜于前。……徽州宗族书院较之其他书院平民教育的功能更加明显。……休宁《茗州吴氏家典》记载:“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注:指学费),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

——摘编自张晓婧《论明清徽州书院的社会功能》

材料二1881和1882年,法国政治家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于1881年6月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于1882年3月通过,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

——摘编自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

材料三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


(1)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宗族书院平民教育功能加强的表现及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教育平民化方面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分析出现这些新特点的有利的政治、经济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分析这次院系调整的影响。
6 . 教育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也深受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汉马融注(《论语》)“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材料二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

——《汉书•董仲舒传》

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洋务运动重要教育实践一览表


时间内容
1862创办北京同文馆
1863创办广东方言馆
1866创办福州船政学堂
1867创办天文算学馆
1872、1873、1875、1887年派遣留美学生共120人

材料四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1995年5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马融的注解体现了孔子哪一教育思想?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汉武帝的举措对当时的教育和思想领域分别产生哪些影响?
(3)材料三的教育实践反映了洋务运动哪一指导思想?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对近代中国有何重要影响?
(4)据材料四,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反映了我国将实施哪一重大战略?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即郡国申送18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 甲乙等分发。甲等在宫廷充皇帝恃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湖译、轮船驾牧、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材料三:一位78级学生曾描述说:“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当时那种情况,有点像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东西都看不见。 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相当于前头突然冒出火光,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赶快蹦到那儿去。”
——《商道》编辑部《1978年后的邓小平和他的中国》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从材料二看,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对推动近代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恢复高考”的社会影响。
2016-11-27更新 | 2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东胶州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设为庠序”以教平民的思想,至武帝方始实现,……建元元年,董仲舒对策,献议“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教于邑”。后来武帝便于长安城外给博士子弟建筑校舍,名叫“太学”,规定博士弟子名额五十,由“太常择民十八以上,仅状端正者充当。这些正式弟子之外,又增设跟博士“受业如弟子”的旁听生(无定领),由郡国县官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人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接第等任用。于太常外,武帝又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

                                                            ——钱穆《讲堂遗录: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

材料二   两湖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就两湖书院改建,设学科八门,其中中西公共学四门,即经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算术,延聘本国教习讲授,西学四门,即理化学、法律学、财政学、军事学,延聘东西洋各国教习讲授。学生入学后,先补习普通中学课程一年,再习专门(注:入门中选学一门)之学三年,然后派往东西洋游历一年,以广见闻。

                                                                             ——冯天瑜、何晓明著《张之洞评传》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在教育方面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湖大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课程设置反映的主要时代要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今年是恢复高考制度多少周年?简析恢复高考制度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
2021-01-0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7年6月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外科技发明成果比较表


——摘编自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材料二 1949年11月,新中国政府建立起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中心一中国科学院。1956年,为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了我国第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同时,各省、地市、县逐级根据自己的条件相继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事业重新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1995年,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6年,国务院明确提出科技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相结合,实现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

——摘编自《建国60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的变化并从中国史角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改革的特点和“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背景。
2020-12-16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往往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社会发展的推动。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隼逸,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成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清代乾隆年闽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美才,其术美善于此。入彀牢笼疆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二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1)据材料一,指出杜佑和鄂尔泰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2)“忠孝”观念在我国渊源流长,两宋有重大发展,20世纪初有人强烈抨击,列举这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特点。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4)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