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魏孝文帝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  )
A.梭伦改革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D.宗教改革
2 .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此段文字反映了
A.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恢复
C.门阀世族在中原得到发展D.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繁荣
2020-12-19更新 | 601次组卷 | 42卷引用:重庆市万州南京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前期,官员因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而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官员之间收入严重不平衡。地方官员截断官物、搜刮掠夺、经商射利,甚至为了谋取暴利“逼民假贷”,以致严重危及统治。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开始“置官班禄”,施行“以品第各有差”的俸禄制度。孝文帝保留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之制,同时又具体和细化了官品的区分,形成了五大阶梯的官俸差别。这一时期以帛计俸,按季发放,中央官员除了获得绢帛,中央财政还会给他们供给食料,如酒肉、谷物等。地方官员则享受“随近给公田”和“依户给俸”的待遇,即伴随均田制的推行而实行公田制度。孝文帝的俸禄改革达到了“厘整时务”的功效。

——摘编自徐研:《俸廉关系之辨——北魏官员俸禄制度及其监察机制的探析》


(1)根据材料,归纳孝文帝俸禄改革的特点及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改革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北魏孝文帝认为,“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A.改穿汉服B.胡汉通婚C.改说汉话D.迁都洛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C.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2020-08-07更新 | 130次组卷 | 30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元禧,孝文帝之弟)赞成其事。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不允许)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北史》

材料二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携带)粮,民物蕃息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三   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赢得了一场平叛战争的最终胜利。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的改革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该项改革政策的具体规定体现了孝文帝怎样的政治智慧?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促成这一景象的治国思想和技术创新因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联系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020-02-0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重庆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
A.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B.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
C.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D.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
2019-04-17更新 | 1152次组卷 | 57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的成功,在于他的改革抓住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帝道、王道的理想境界,秦孝公等不及,因而必须用简单的、易于操作的、见效快的办法,像魔术师一样,变出一个生龙活虎的秦国。抓农业,等于让国家经济有了保障;抓军事,这是那个崇尚丛林法则的年代里,最硬的硬道理。
——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
材料二 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赞成其事。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不听,不允许)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北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的改革政策并说明其历史意义,该项改革政策的具体规定体现了孝文帝怎样的政治智慧?
2019-01-30更新 | 2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重庆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
2019-01-30更新 | 5190次组卷 | 72卷引用:2015-2016学年辽宁大连二十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017-08-04更新 | 2560次组卷 | 38卷引用: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